宋韵流芳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满江红·写怀》

辛弃疾

辛弃疾

1140年-1207年

文人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

辛弃疾出生于金国统治区,二十一岁时,他率领家乡义军参加抗金起义,后来归降南宋,历任江西、湖北安抚使等职。他政治上主张抗金收复失地,但南宋朝廷奉行苟安政策,他的主张得不到重视,仕途坎坷,多次被罢官。晚年隐居于上饶铅山县的带湖别业,继续创作了大量词作。

辛弃疾一生创作词作六百余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他的词作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爱国词,抒发了他对国家现状的忧虑和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如《满江红·写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另一类是田园词和爱情词,描绘了田园生活的闲适和对爱情的向往,如《清平乐·村居》、《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等。

辛弃疾的词风豪放雄浑,气势磅礴,被誉为"词中之龙"。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但又有自己的特点:一是更加注重音律,使词更加适合歌唱;二是更多地融入文学技巧,如比喻、对比等,使词的表现力更强;三是更加注重表达个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情怀,使词的内容更加深刻。

辛弃疾的词不仅有豪放雄浑的一面,也有婉约清丽的一面。他的田园词和爱情词,如《清平乐·村居》等,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展现了他温柔敦厚的一面。这种豪放与婉约并存的风格,使他的词作更加丰富多彩。

辛弃疾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特别是他的爱国词,表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与苏轼并称"苏辛",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代表作品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其南归后任建康通判期间。全词通过登临远眺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与家国忧思,展现了深沉的爱国情怀。

阅读全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辛弃疾赠送给好友陈亮的一首词,表达了作者渴望抗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全词气势磅礴,豪情万丈,展现了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气概,是辛弃疾豪放词风的代表作。

阅读全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的名篇,作于他游览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亭时。全词以怀古为题,通过对三国时期孙权建立东吴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南宋偏安一隅现状的不满和收复失地的愿望,情感真挚强烈。

阅读全文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的田园词,描绘了一幅恬静、美好的田园生活画面。全词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表达了词人对闲适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其爱国词的豪放风格不同,这首词展现了词人温柔敦厚的一面。

阅读全文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名篇,描写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和作者对国事的忧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名句,既可以理解为寻找心上人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寻找志同道合者的艰难,表达了作者孤独的心境。

阅读全文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辛弃疾的爱国词,写于他在江西造口时。全词以郁孤台下的清江水喻指行人的泪水,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族大义的坚守。"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名句,表达了作者对收复中原的渴望。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