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流芳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 南宋 · 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现代汉语译文

醉醺醺地挑着灯看剑,梦中仿佛听到军营连绵的号角声。八百里的军队聚在一起烤肉吃,五十弦琴弹奏着边塞的乐曲,秋天的沙场上点兵阅将。

战马像传说中的的卢马一样奔跑迅疾,弓弦一抖如同电闪雷鸣般震惊。完成了君王的大业,赢得了生前和死后的美名。可惜的是现在我已鬓发斑白了啊!

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辛弃疾最著名的词作之一,也是南宋豪放词的代表作。这首词以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表达了词人报国无门的悲愤和建功立业的壮志,展现了辛弃疾豪放词风的特色。

上阕描绘了一幅恢弘壮丽的军旅场景。首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写出了词人的军事抱负和英雄情怀:醉中挑灯观看宝剑,梦中仿佛回到军营听到了军号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则描绘了大军集结的盛况:八百里军队烤肉同享,五十弦琴弹奏塞外乐曲,秋天的沙场上点兵阅将。这三句气势恢宏,描绘了一幅雄壮的边塞军旅图,既是词人的昔日回忆,也是他未来的期望和向往。

下阕则从虚写转为实写,将理想与现实进行对比。"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承接上片描写军旅场景,战马似的卢快速奔跑,弓弦拉响如同雷鸣电闪,生动地描绘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战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达了词人渴望为国家立功的豪迈情怀,完成君王统一天下的大业,获得千秋美名。"可怜白发生"一句却戛然而止,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悲愤和时不我待的无奈。这种从豪情满怀到悲愤凄凉的转折,更增添了词作的悲壮色彩。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气势雄浑,通过八百里军队、五十弦琴等意象,营造出恢弘壮阔的场面;二是虚实结合,将梦境与现实、回忆与期望交织在一起,增强了感染力;三是情感真挚,充满了词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四是结构巧妙,上阕虚写想象中的战场,下阕既有对理想的描绘,又有对现实的感叹,形成鲜明对比。

总之,这首词通过对军旅场景的描绘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表达了词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报国无门的悲愤,充分体现了辛弃疾豪放词的艺术特色,也反映了南宋时期爱国词人面对国家积弱、政治腐败的复杂心境。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之时。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陈亮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这次他到铅山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词寄给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作于这一时期。

南宋时期,金人占据北方,南宋偏安江南,国家处境危险。当时朝廷内部存在两种政治主张:一种是以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主张屈辱求和;一种是以岳飞、辛弃疾等人为代表的抗金派,主张收复失地,恢复中原。辛弃疾曾经参加过抗金义军,深知民间反抗力量的强大,然而他的抗金主张却一直得不到朝廷重用。尽管他数次上书,却屡屡遭到投降派的打压。

陈亮与辛弃疾在政治主张上极为相似,都主张抗金,都怀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也都因此遭到投降派的排挤。陈亮此次前来拜访,两人交流政见,相谈甚欢,惺惺相惜。辛弃疾深为陈亮的才气和气节所折服,于是写下这首豪迈激昂的词,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追求,也表达了对陈亮的敬意和期许。

这首词既是辛弃疾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也反映了当时南宋爱国派知识分子普遍的心声。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看到南宋时期的民族矛盾和政治斗争,也可以感受到爱国词人面对国家危亡、报国无门时的复杂心境。

作者简介

辛弃疾 (1140-1207)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有"词中之龙"之称。辛弃疾出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当时金兵已占领北方,南宋偏安江南。二十四岁时,他参加了抗金义军,任掌书记一职,后来奉命投归南宋朝廷。他一生有志于恢复中原,收复失地,但其政治主张始终未被南宋朝廷重用,仕途坎坷,大部分时间闲居江西信州铅山一带。辛弃疾是南宋词坛的重要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他的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尤以豪放为主,抒写爱国热情,表达报国无门的悲愤。代表作品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等。他的词既有雄浑悲壮的英雄气概,又有细腻婉转的生活情趣,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返回辛弃疾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