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流芳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 南宋 · 词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现代汉语译文

低矮的茅草屋檐下,溪边长着青青的小草。微醉时听着吴地方言觉得格外悦耳动听,那是哪家白发苍苍的老翁老妇啊?

大儿子在溪东锄豆地,中间的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这个淘气的孩子,躺在溪边剥莲蓬。

赏析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写田园生活的代表作,全词通过对农村宁静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词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普通百姓幸福生活的赞美。这首词与辛弃疾常见的报国壮志、忧国忧民的词作风格迥异,展现了他性格中恬淡闲适的一面。

上阕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农村图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两句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乡村的自然环境:低矮的茅草屋檐,溪边青青的小草,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田园风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则引入了人物:微醉时听着吴地方言感到格外悦耳,不知道是哪家白发苍苍的老翁老妇。这两句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描写,不仅活化了农村场景,也引起了读者对农村老人生活的好奇和想象。

下阕以一家老人三个儿子的劳作为对象,描绘了他们各自的生活场景。"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两句描写了大儿子和二儿子的劳动情景:一个在溪东锄豆地,一个在编织鸡笼,都是农村常见的劳动场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则描写了小儿子的顽皮:他不像哥哥们那样正经劳动,而是躺在溪边剥莲蓬玩耍。"最喜"二字表明词人对小儿子这种天真淘气的喜爱,流露出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语言清新自然,没有雕琢痕迹,符合描写农村生活的需要;二是结构严谨,上阕写景引人,下阕详细刻画人物,层次分明;三是意境优美,通过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农村生活画面;四是情感真挚,流露出词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农村生活的赞美。

与辛弃疾其他豪放激昂、忧国忧民的词作相比,这首词显得格外清新明丽,展现了他作为豪放派词人的另一面:在国事不得志时,也能在田园生活中找到宁静和乐趣。这种闲适与豪放交织的艺术风格,使辛弃疾的词作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具有人情味。

创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所作。辛弃疾从四十三岁起长期未得朝廷任用,所以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他青年时期曾参加抗金义军,投归南宋后,一直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收复失地。然而,由于南宋朝廷的投降政策,辛弃疾的政治抱负一直未能实现。在漫长的仕途生涯中,他多次被排挤、贬谪,不得不长期隐居于江西信州一带,过着半农半隐的生活。

在带湖隐居期间,辛弃疾亲近自然,关注农村生活,培养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他在这一时期,通过观察周围农村生活所创作的。词中所描绘的并非虚构的场景,而是词人真实观察到的乡村景象,表达了他在政治失意之后,对农村宁静生活的感受和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辛弃疾的田园词与陶渊明等人的隐逸诗有相似之处,但它们并不代表辛弃疾已经放弃了自己的政治抱负。相反,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在政治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寻找的一种暂时的精神寄托和生活调剂。从他的整个创作生涯来看,报国壮志和爱国情怀始终是他创作的主题,这首田园词只是展现了他多元化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作者简介

辛弃疾 (1140-1207)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有"词中之龙"之称。辛弃疾出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当时金兵已占领北方,南宋偏安江南。二十四岁时,他参加了抗金义军,任掌书记一职,后来奉命投归南宋朝廷。他一生有志于恢复中原,收复失地,但其政治主张始终未被南宋朝廷重用,仕途坎坷,大部分时间闲居江西信州铅山一带。辛弃疾是南宋词坛的重要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他的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尤以豪放为主,抒写爱国热情,表达报国无门的悲愤。代表作品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等。他的词既有雄浑悲壮的英雄气概,又有细腻婉转的生活情趣,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返回辛弃疾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