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流芳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 南宋 · 词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现代汉语译文

楚地天空千里清澄的秋色,江水仿佛随着天空延伸,秋色无边无际。远方的山峦尽收眼底,好像在献出愁苦、供给怨恨,就如同玉簪和螺髻的装饰。夕阳西下,楼阁之上,伴随着大雁断续的叫声,我如同一个江南游子。把吴地的宝剑看了又看,把栏杆拍打了又拍,却没有人理解我登高远望的心意。

不要说鲈鱼美味可口,西风已经吹遍,张翼(季鹰)回来了没有?追求田产房舍(指归隐生活),恐怕会羞于见到刘伶那样的才气。可惜时光流逝,忧愁如风雨般袭来,但老树依然如此!要请谁来呼唤那红巾翠袖的美人,为英雄擦拭眼泪!

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最著名的词作之一,全词以建康(今南京)赏心亭登高所见所感为主线,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人生感慨。

上阕描绘了词人登高远望所见的壮丽景色和由此引发的感慨。"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两句描绘了广阔无垠的秋日景色,天水相接,秋色无边,营造出一种辽阔壮美的意境。"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则将远山比作献愁供恨的美人的发饰,将自然景观人格化,增添了一丝凄美之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写出了黄昏时分,楼阁上,伴随着断续的大雁叫声,词人感到自己如同江南游子般孤独。"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表达了词人手持吴地宝剑,反复拍打栏杆,却无人理解他登高远望时的复杂心情,流露出一种孤独感和无奈感。

下阕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典故引用,更深入地表达了词人的心志和感慨。"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引用了东晋张翼(字季鹰)辞官归隐的典故,表明词人不愿意像张翼那样归隐,而是关心国家大事。"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又引用了魏晋名士刘伶的典故,表示即使归隐也会因自惭才气不如刘伶而感到羞愧。"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感叹时光流逝,尽管经历了生活的风雨,但老树依然如故,暗示词人的志向始终不变。最后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结尾,表达了词人希望有人能够理解他的悲愤和抱负,为他擦拭英雄的眼泪。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视野开阔,起笔即写"楚天千里",营造出一种宏大的气势;二是情景交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绪;三是用典贴切,如"季鹰"、"刘郎"等历史人物的引用,既丰富了词作的内涵,又增强了表达的针对性;四是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自身际遇的感慨。

总之,这首词通过登高远望的场景,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深沉的人生感慨,是辛弃疾豪放词风的代表作之一。

创作背景

辛弃疾从二十三岁南归,一直不受重视,二十六岁上《美芹十论》,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采纳。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将任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作者南归已十二年,却投闲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词。一说此词为孝宗乾道四年至六年(1168年—1170年)辛弃疾在建康任通判时所作。

南宋时期,金人占据北方,南宋偏安江南,国家处境危险。辛弃疾早年曾参加抗金义军,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有着强烈的愿望。然而,南宋朝廷的主流政策是对金人妥协求和,不支持积极抗金。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虽有满腔报国热忱,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建康(今南京)是南宋重要的城市,也是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都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辛弃疾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眺,看到的不仅是眼前的景色,更是整个民族的历史和命运。赏心亭之名本应带来愉悦的心情,但在国家分裂、自己怀才不遇的背景下,辛弃疾却感到更加悲愤和无奈。

此外,辛弃疾在词中引用了张翼和刘伶等历史人物的典故,表明他对历史有着深刻的思考。张翼选择归隐,而刘伶则以放达著称,但辛弃疾既不愿意像张翼那样归隐,也不像刘伶那样放达,而是始终怀抱着报国的理想。这种矛盾和纠结,正是南宋时期众多爱国士大夫共同的心路历程。

总之,这首词是辛弃疾政治理想和现实遭遇之间矛盾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他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复杂心态和深沉感慨。

作者简介

辛弃疾 (1140-1207)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有"词中之龙"之称。辛弃疾出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当时金兵已占领北方,南宋偏安江南。二十四岁时,他参加了抗金义军,任掌书记一职,后来奉命投归南宋朝廷。他一生有志于恢复中原,收复失地,但其政治主张始终未被南宋朝廷重用,仕途坎坷,大部分时间闲居江西信州铅山一带。辛弃疾是南宋词坛的重要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他的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尤以豪放为主,抒写爱国热情,表达报国无门的悲愤。代表作品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等。他的词既有雄浑悲壮的英雄气概,又有细腻婉转的生活情趣,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返回辛弃疾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