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孤台下流淌着清澈的江水,其中混杂了多少过往行人的眼泪。向西北方向眺望长安故都,只见无数山峦阻隔。
但是青山阻挡不住滔滔江水,江水毕竟还是向东流去。傍晚时分的江边更让人愁绪满怀,深山中传来鹧鸪的啼叫声。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全词以简练的笔触,抒发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和北伐无望的悲愤,体现了辛弃疾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豪放的词风。
上阕开篇即点题,描绘出郁孤台下清江流水的场景。"郁孤台"是长江边的古迹,位于今江西九江,与造口相近。"中间多少行人泪"一句将静态的江水景象与动态的人物情感结合起来,暗示了行人(包括词人自己)对故土的思念之情。"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对北方故都的眺望和向往,以及因山川阻隔而产生的无奈。这里的"长安"泛指北方故土,而"无数山"则象征着南北之间的重重障碍。
下阕承接上阕的江水意象,进一步发展出更深层的象征意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一句看似在描述自然现象,实则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尽管有重重山峦阻隔,但江水始终会向东流去,这象征着历史的必然趋势和民族复兴的必然性,表达了词人对北伐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念。"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两句写出了词人在傍晚江边的孤独与感伤,以及山中鹧鸪的啼叫声,烘托出一种凄凉悲壮的氛围。鹧鸪的叫声在古典诗词中常被用来象征思乡之情,此处更增添了词人的悲愁。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景情交融,通过江水、山峦、鹧鸪等自然景物,表达词人的思想感情;二是寓理于景,将对故土的思念和对北伐的坚定信念融入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中;三是语言简练而含蓄,仅四十字的短词,却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远的意蕴;四是意象鲜明,如江水、青山、鹧鸪等,都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总之,这首词通过对江水与山峦的描绘,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怀念和对北伐的期盼,体现了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是其豪放词风的代表作之一。
淳熙二、三年(公元1175至1176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昼夜奔腾的滔滔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这一时期,南宋与金国处于表面和平的状态,但实际上国家仍处于半壁山河的危急局面。辛弃疾早年曾参加抗金义军,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有着强烈的愿望。然而,南宋朝廷的主流政策是对金人妥协求和,不支持积极抗金。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虽有满腔报国热忱,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此次辛弃疾来到造口,站在长江边,面对滔滔东流的江水,自然联想到南宋半壁江山的命运和自己的报国之路。造口地处长江中下游,向西北方向眺望,正是通往中原故土的方向。词人站在此地,望着无尽的山峦阻隔着通往故土的道路,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因此,这首词既是对眼前景象的描绘,也是词人政治抱负和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通过对江水、青山的象征性描写,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和对北伐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念,反映了南宋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心态和历史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