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流传的江山啊,再也找不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了。那些舞台歌榭,繁华景象,都被风吹雨打消逝了。斜阳照射下的草木,普通的街巷,人们说这里曾是孙权的住处。想当年,他带领着戎装铁骑,气势如虎,吞并万里江山。
宋文帝刘裕的元嘉年间草率地北伐,虽然攻克了狼居胥山,却只赢得了仓皇地往南方回顾。四十三年间,我依然记得扬州路上的烽火狼烟。怎堪回首,在张邱建的祠庙下,只剩下一片神鸦啼叫和社鼓声。凭什么去问南宋朝廷:廉颇虽老,难道还不能为国尽力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最著名的词作之一,也是南宋豪放词的代表作。这首词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怀古,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的关切和对民族复兴的渴望,展现了辛弃疾深沉的爱国情怀和豪放的词风。
上阕主要怀念三国时期的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开篇就表达了词人对英雄人物的渴望和追思。"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写出了历史的变迁和繁华的消逝。"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描绘了京口北固亭一带的景色,并点出这里曾是孙权的住所。"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则追忆了孙权当年的雄才大略和气势如虎的英雄气概。这一阕既有对景物的描写,又有对历史人物的追思,充满了对英雄的向往和对历史变迁的感叹。
下阕转而怀念刘裕和刘义隆两代东晋君主。"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批评了宋文帝刘裕的元嘉北伐过于草率,虽然攻占了狼居胥山,但却只换来了担心北方反扑的忧虑。"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出了东晋末年战乱频繁,烽火连天的场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转为京口当时的景象,祠庙荒凉,只有乌鸦啼叫和社鼓声,增添了一种凄凉之感。最后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结,引用战国时期的廉颇故事,表达了词人虽已年老,但仍有报国之志的悲愤之情,也暗含了对南宋朝廷不重用有志之士的批评。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历史感强烈,通过对三国、东晋历史的回顾,表达对当下的忧思;二是虚实结合,将实景与历史想象交织在一起,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三是用典贴切,如孙仲谋、元嘉、廉颇等历史典故的运用,既显示了词人的学识,又使作品内涵丰富;四是情感真挚,充满了词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建功立业的壮志。
总之,这首词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关切,表达了词人对民族复兴的渴望和对南宋朝廷不重用有志之士的批评,充分体现了辛弃疾豪放词的艺术特色,也反映了南宋时期爱国词人面对国家危亡的复杂心境。
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辛弃疾当时已有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佳作。
南宋时期,金人占据北方,南宋偏安江南,国家处境危险。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却一直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此时他已年逾花甲,韩侂胄的北伐计划给了他一线希望,但他的建议却不被采纳。此时他来到京口北固亭,这里曾是三国时期孙权和东晋时期刘裕、刘义隆等历史人物活动的地方,历史与现实的强烈对比,引发了辛弃疾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京口(今江苏镇江)地处长江下游,战略位置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孙权在此抗击曹操,保卫了江东基业;东晋时期,刘裕、刘义隆等在此抵御北方胡人的入侵。辛弃疾站在北固亭上,面对这片充满历史记忆的土地,自然联想到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并将其与当前的南宋局势进行对比,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关切。
这首词既是辛弃疾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也反映了当时南宋爱国派知识分子普遍的心声。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看到南宋时期的民族矛盾和政治斗争,也可以感受到爱国词人面对国家危亡、报国无门时的复杂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