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流芳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 南宋 · 词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现代汉语译文

春风吹夜空,千树花灯璀璨,又吹得天上繁星坠落如雨。华贵的马车飘满了香气,凤管声动,灯光转动,一夜间人们尽情欢舞,犹如传说中的鱼龙起舞一般。

少女们戴着精美的头饰,身穿华丽的衣裳,笑语盈盈地走过,留下暗香。在人群中寻找她上千上百次,却忽然回头,看到那个人原来就在灯光稀疏处静静地站着。

赏析

《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最著名的词作之一,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和一段邂逅,以细腻的笔触和浪漫的意境闻名于世,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浪漫词作之一。

上阕描绘了元宵节热闹繁华的场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以比喻手法开篇,将夜空中的灯光比作春风吹开的花树,将星光比作雨,营造出一种华美绚丽的视觉效果。"宝马雕车香满路"写出了贵族们乘坐的华丽车马和空气中弥漫的香气,烘托出节日的豪华气氛。"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则描绘了音乐、灯光和人们欢舞的情景,"鱼龙舞"既指灯彩形状,又暗指人们的狂欢,进一步渲染了节日的热闹与欢乐。

下阕转向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描写了盛装打扮的少女们,"蛾儿"指蝴蝶形的发饰,"雪柳"是一种头饰,"黄金缕"是金线装饰,她们说笑着走过,留下淡淡的香气。"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全词的点睛之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句之一。词人在人群中苦苦寻找心仪的人,却在不经意间发现对方竟然就在灯光稀疏的地方。这个情景充满了戏剧性和浪漫色彩,表达了一种意外的惊喜和命中注定的感觉。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比喻生动形象,如"花千树"、"星如雨"等,将元宵节的灯光效果描绘得栩栩如生;二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将热闹的节日场景与安静的灯火阑珊处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那个特别的人;三是语言精炼优美,特别是最后六句,简洁而富有韵味,成为千古名句;四是情感真挚自然,表达了一种浪漫而又含蓄的相遇之情。

这首词虽然表面上写的是元宵节的热闹场景和一段情感邂逅,但许多研究者认为它也可能含有更深的政治寓意。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而南宋朝廷却只顾享乐,这种矛盾可能隐含在"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苦苦追寻中。"灯火阑珊处"可能象征着被人忽视的地方恰恰蕴含着真正的价值,暗喻辛弃疾对理想的坚守和对志同道合者的寻觅。

无论如何解读,这首词都以其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特别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六句已成为中国文化中表达命运际遇和情感相遇的经典名句,被广泛引用和传诵。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或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腔激情、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南宋时期,金人占据北方,南宋偏安江南,国家处境危险。辛弃疾曾经参加过抗金义军,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有着强烈的愿望。然而,南宋朝廷的主流政策是对金人妥协求和,并不支持积极抗金。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虽有满腔报国热忱,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淳熙年间,辛弃疾曾短暂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后又被免职。这首词创作于他被免职后不久,此时他约三十五岁左右,正值壮年,怀抱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却无法施展。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南宋统治者往往借此大办宴会,举行盛大庆典,以显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辛弃疾目睹这些表面繁华的景象,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感慨。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和一次浪漫的相遇,但许多研究者认为这首词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寓意。"众里寻他千百度"可能象征着辛弃疾对志同道合者的寻找,对理想的追求;而"灯火阑珊处"则可能暗示着在被主流忽视的地方,反而可能存在真正的价值和希望。这种解读与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政治主张是相符的。

无论如何,这首词以其优美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特别是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已经超越了文学的范畴,成为中国文化中表达命运际遇和人生感悟的经典名句。

作者简介

辛弃疾 (1140-1207)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有"词中之龙"之称。辛弃疾出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当时金兵已占领北方,南宋偏安江南。二十四岁时,他参加了抗金义军,任掌书记一职,后来奉命投归南宋朝廷。他一生有志于恢复中原,收复失地,但其政治主张始终未被南宋朝廷重用,仕途坎坷,大部分时间闲居江西信州铅山一带。辛弃疾是南宋词坛的重要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他的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尤以豪放为主,抒写爱国热情,表达报国无门的悲愤。代表作品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等。他的词既有雄浑悲壮的英雄气概,又有细腻婉转的生活情趣,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返回辛弃疾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