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流芳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王安石

王安石

1021年-1086年

文人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出身于官宦世家,年少时便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主持"熙宁变法",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等,力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变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对,政治斗争激烈。后因变法阻力太大,王安石两度辞职,晚年隐居江宁(今南京)钟山,专心著述,直至去世。

作为文学家,王安石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和散文方面。他的诗歌既有豪放雄伟的政治抒怀之作,又有清新秀丽的山水田园之作。早期诗作多关注民生疾苦,反映现实问题;中期诗作多表现政治理想和改革热情;晚年隐居钟山后的诗作则多描写自然风光,表达对隐居生活的满足。王安石诗风刚健朴实,形象生动,语言精炼,善于用典,具有强烈的理性思维特点。

王安石的散文成就同样卓著。他的散文内容丰富,既有阐述政治主张的论说文,如《答司马谏议书》;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记叙文,如《伤仲永》;还有描写自然景物的游记,如《游褒禅山记》等。他的散文语言简练精确,结构严谨,论证缜密,思想深刻,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安石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的政治散文和议论诗开创了宋代散文和诗歌中的议论理趣传统;二是他擅长的"以事为文"和"以学问为诗"的创作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对黄庭坚等江西诗派诗人有直接影响。

作为政治家和思想家,王安石的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其进步意义和历史价值得到后世肯定。作为文学家,王安石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代表作品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是王安石任杭州通判时所作,描写了登临杭州飞来峰的所见所感。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名句,表达了作者虽然眼前有浮云障碍,但因站在高处,所以视野更为开阔的意境,含有深刻的哲理。

阅读全文

桂枝香·登临送目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桂枝香·登临送目》是王安石的名作,描写了登高远望,怀念故国的情景。词中"长太息以掩涕兮,是大江东去"的句子,化用屈原《离骚》中的名句,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超脱之情。

阅读全文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是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作者在瓜洲(今江苏扬州)泊船时的所见所感。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名句,既描绘了江南春色的美好,又表达了对归期的期盼,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阅读全文
散文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著名散文,记述了作者游览褒禅山的经历和感悟。文章开头介绍了褒禅山的由来,中间描写了山中奇特的自然景观,最后抒发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人生的感悟,语言生动,意境深远。

阅读全文
散文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伤仲永》是王安石的著名散文,讲述了金溪民方仲永天资聪颖,五岁能作诗,但因未受到良好教育,十二岁后才能平平的故事。文章通过方仲永的例子,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语言简练,寓意深刻,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典范。

阅读全文
散文

答司马谏议书

"某启:辱书敦谕甚厚,某不胜感愧..."

《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一封回信,主要阐述了自己的变法主张及对当时社会问题的看法。文章行文严谨,论证缜密,语言精炼,是政论文的代表作。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的思想和决心。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