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金溪县有个农民叫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方仲永五岁时,从未认识过笔墨纸砚等文具,忽然哭着向父亲索要。他父亲感到惊异,向邻居借来文具给他,他立刻写下四句诗,并自己署上了名字。这首诗的内容是关于赡养父母、收拢族人的,被传给乡里的秀才看。从此以后,他指着物品即刻就能作出诗来,所写的诗在文辞和义理上都有可取之处。乡里的人们觉得他很奇特,渐渐地有人前来拜访他的父亲,有的人用钱财请他作诗。他父亲贪图这种利益,每天带着方仲永到处拜访乡里的人,不让他好好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1032-1033年),我跟随父亲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了方仲永,他当时十二三岁了。我让他作诗,但写出的诗已不能与先前听说的那样好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询问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完全变成普通人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天赋聪慧,是天生的。他的天赋才能,远远超过有才能的人。最终他变成了普通人,是因为他没有得到人为的培养。他那样出色的天赋才能,如果不经过后天的教育培养,尚且会变成普通人;那么,那些本来就没有天赋的普通人,如果再得不到后天的教育培养,结果会怎样呢?
《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著名散文,通过讲述方仲永这个神童由于缺乏教育而逐渐泯然众人的故事,深刻阐述了先天才能与后天教育的关系问题。全文结构严谨,叙议结合,语言简练,寓理于事,是北宋古文运动的代表作之一。
文章第一段主要记叙方仲永幼年的才能表现和其父的不当引导。作者首先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背景——"金溪民""世隶耕",点明他出身农家;接着叙述他五岁时自然而然展现出的惊人才能,不识文具却能写诗,且"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显示出他思想的成熟。然而,方仲永的天才引起了乡人的好奇,有人用钱财请他作诗,其父便"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贪图眼前小利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培养。这一段叙述客观冷静,为下文的发展埋下伏笔。
第二段记录了作者亲身接触方仲永的经历,是文章的转折点。作者在不同时期两次见到方仲永,亲眼目睹了他才能的衰退过程:明道年间(1032-1033年)见到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时,他已"不能称前时之闻";七年后再次询问,得知他已"泯然众人矣"。简短的文字,叙述了一个天才的悲剧性退化,令人扼腕叹息。
第三段是作者对此事的议论,也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王安石认为方仲永的才能是天赋的,但天赋如果不通过后天的教育培养,也会逐渐消失。他通过"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的对比论证,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这段议论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逻辑严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思考和扎实的论证能力。
从写作特点看,《伤仲永》秉承了唐宋古文运动的文风,语言平实简洁,不事雕琢,却富有表现力。作者采用"卒章显志"的写法,前两段主要叙事,最后一段才明确表达观点,使得文章含蓄有力。同时,文章题为《伤仲永》,表明作者对方仲永才能的浪费感到惋惜和悲伤,这种惋惜之情贯穿全文,却不露痕迹。
从思想内容看,这篇文章涉及先天才能与后天教育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体现了王安石重视教育的思想。同时,文章也反映了北宋时期士大夫阶层对"世隶耕"家庭出现神童的关注和思考,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意义。
《伤仲永》写于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当时王安石约二十三岁。这篇文章是根据王安石亲身经历写成的。据文中记载,在明道年间(1032-1033年),王安石随父亲回到金溪老家,在舅舅家见到了方仲永,当时他已十二三岁;七年后,王安石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询问方仲永的情况,得知他已经"泯然众人"。
从历史背景看,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教育和科举制度较为发达的时期。在这个时代,读书、科举成为平民阶层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但教育资源仍然有限,大多数农民家庭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方仲永虽有惊人的天赋,但由于家庭环境和父亲的短视,没能接受系统教育,最终没能发挥出他的潜力。
从王安石个人经历看,这段时期他刚刚开始仕途生涯。他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深知教育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他亲眼目睹方仲永这样一个天才由于缺乏教育而逐渐泯然众人,感触很深,因而写下了这篇文章。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王安石推行变法时,也十分重视教育改革,这与他早年对方仲永的观察和思考有一定关联。
此外,北宋时期文学上兴起了古文运动,追求文章内容的充实和形式的朴素自然,强调文以载道。王安石作为北宋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文章风格简练平实,重视思想内容的表达,《伤仲永》正是这种文风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