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流芳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 北宋 · 书信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现代汉语译文

我启呈:昨天承蒙您的教诲,私下以为与您交往相善的日子已经很久了,但在处理事务上每每不能达成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采取的方法多有不同。虽然想要勉强多说,最终必定不能得到您的理解,所以只是简略地回报,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再三思量,承蒙您对我的厚待,对于反复争辩不应草率对待,所以今天详细说明原因,希望您能谅解。

儒者之间的争论,尤其在于名与实的问题,名实已经明确,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清楚了。如今您所教导我的,是认为我侵犯官员职权、无事生非、搜刮钱财、拒绝劝谏,从而导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则认为:接受皇帝的命令,在朝廷议定法度并进行修改,然后交给相关部门执行,这不是侵犯官员职权;推行先王的政治,以兴利除弊,这不是无事生非;为天下理财,这不是搜刮钱财;排除邪说,反对奸佞之人,这不是拒绝劝谏。至于怨言和诽谤很多,那是我早就预料到的。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并非一日之功,士大夫多以不关心国事、随波逐流迎合众人为美德,皇上想要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顾敌人的多少,想要出力帮助皇上抵抗这种风气,那么众人怎能不喧闹不满呢?商朝盘庚迁都,怨恨的是民众,不仅仅是朝廷的官员;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就改变自己的决定,先考虑事情合不合道义然后再行动,认为正确就不后悔。如果您责备我在位时间长,却未能帮助皇上有所作为,使百姓得到恩惠,那么我认罪;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做,只守着以前的做法,那就不是我所敢同意的了。

没有机会见面,不胜思念之情!

赏析

《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在推行变法期间写给司马光的一封回信,也是中国古代政论文的经典之作。这封信虽然篇幅不长,但思想深刻,论证严密,语言精练,充分展现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和文学家的双重才能。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开头的客套话,表明自己虽与司马光交情深厚,但因所持观点不同而难以达成共识;第二部分直接陈述双方争论的焦点,并逐一反驳司马光对他的四项指责;第三部分从更高的视角论述改革必然遭遇阻力的道理,并引用古代盘庚迁都的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第四部分是结尾的客套话,表达了对司马光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从内容上看,这封信集中体现了王安石的变法思想。他首先强调"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点明自己与司马光争论的核心在于对改革本质的认识。接着,他针对司马光指责他"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项罪名一一反驳,表明自己推行的政策是受皇帝委托、为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排除邪说,而非司马光所理解的那样。最后,他从更深层次剖析了改革必然遭遇阻力的原因,指出"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这是改革面临的根本阻力。他引用盘庚迁都的例子,强调改革者应当"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表明了自己坚持改革的决心。

从艺术特点看,此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语言平实有力。王安石以理服人,不诉诸于情感,充分体现了他作为思想家的理性思维和逻辑能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反驳司马光指责时,采用了"正反对比"的修辞手法,先引述对方的观点,再一一反驳,使论证更加有力。同时,文章开头和结尾都表达了对司马光的敬意,既坚持了原则,又保持了君子风度,体现了儒家"和而不同"的交往理念。

从历史意义看,这封信不仅是王安石个人政治思想的重要表达,也是宋代新旧党争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改革者面临的普遍困境,以及他们在面对保守势力阻挠时所持有的坚定信念。王安石在信中所表达的改革思想和政治智慧,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改革的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

创作背景

《答司马谏议书》写于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当时王安石正处于推行变法的关键时期。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保甲法等,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引起了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官员的强烈反对。

司马光与王安石之间的争论由来已久。两人虽然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和政治家,但在政治理念上存在根本分歧:王安石主张变革,认为应该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而司马光则主张守旧,认为应该遵循传统,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在熙宁三年(1070年)至熙宁四年(1071年)期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详细阐述了他对新法的批评,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

在司马光的信中,他指责王安石的变法措施侵犯官员职权、无事生非、搜刮钱财、拒绝劝谏,导致天下人怨恨和诽谤。这些指责直接触及变法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对王安石的改革构成了严重挑战。面对这种情况,王安石写下了这封回信,一方面表达了对老友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坚定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表现出了一个改革家的远见卓识和坚定信念。

在这封信中,王安石最后表明:"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这句话体现了他对改革的坚定态度和责任感,同时也表明了与司马光在政治理念上的根本分歧。这封信后来成为了研究王安石变法思想的重要文献,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政论文的典范之作。

作者简介

王安石 (1021-1086)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王安石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宁元年),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任宰相,主持推行"熙宁新政",史称"王安石变法"。他的改革触及了当时社会的许多方面,包括财政、军事、教育、科举等,旨在富国强兵,但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对。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其诗歌风格清新平实,富有哲理性,被后人誉为"王荆公体"。他还精通经学,提出了独特的"新学"观点,对中国古代经典进行了创新性的解读,著有《洪范传》《周官新义》等。他的文章平实质朴,议论透彻,对后世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临川集》《王文公文集》等。王安石的一生充满了政治风云和学术争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既有高远政治抱负又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杰出人物。

返回王安石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