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褒禅山也叫做华山,唐朝时有一位僧人叫慧褒,最初在这里建造住所,最后也葬在这里;因此后人把这座山命名为"褒禅山"。现在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住所和坟墓。从寺院向东五里,有一个叫华山洞的地方,因为它位于华山的阳面而得名。距离洞口百余步,有一块倒在路上的碑,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能辨认出上面写着"花山"。现在把"华"读作如"华实"的"华",大概是发音错误了。
山下地势平坦宽阔,有泉水从侧面流出,记录游览这里的人很多,这就是所谓的前洞。从山上走五六里,有一个深幽的洞穴,进去后感觉非常寒冷,问及它有多深,连经常游览的人也不能说清楚,这叫做后洞。我和四个人拿着火把进入洞中,越往深处走,前进越困难,但看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有人感到疲倦想要出洞,说:"不出去的话,火把就要烧完了。"于是我们一起出来了。我所达到的深度,比起常来游玩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但看看左右,能来到这个深度并记录下来的人已经很少了。如果再往深处走,到达那里的人就会更少了。当时,我的体力还足以继续深入,火把的光亮也还足够明亮。出洞之后,有人责备那个想要出洞的人,我也后悔跟着他出来,没能尽情享受游览的乐趣。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常常有所收获,这是因为他们思考得深入而且无所不在。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多;险峻而远的地方,到达的人就少。而世间奇特伟大、珍异怪异,不寻常的景观,常常存在于险远之处,是人们罕有到达的地方,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就无法到达。有了志向,不会因为别人停下而停止,但是如果体力不足的人,也无法到达。有志向又有体力,但不因此懈怠,到了幽暗混沌没有东西辅助的地步,也无法到达。然而,体力足以到达那里,却因为他人而中途折返,在他人看来是可以被讥笑的,自己也会后悔;如果竭尽全力仍然无法到达,那就可以没有遗憾了,谁又能讥笑呢?这就是我的收获!
我对于倒下的碑文,又为古书的不存在而悲伤,后世错误地传述而无法正确命名的,怎么能说得完呢!这就是为什么学者不可以不深思熟虑并谨慎选择的原因。
和我同行的四个人是:庐陵的萧君圭君玉,长乐的王回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平父和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安石记。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散文代表作,全文记述了作者游览褒禅山的经历和感悟,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练,立意高远,表现了王安石深刻的哲理思想和人生智慧。
文章开篇交代了褒禅山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由来,为下文的叙述奠定了基础。作者考证了"褒禅"和"华山"两个名称的来历,表现了他严谨的考据态度和扎实的学问功底。同时,他指出"华"和"花"的混用问题,显示了他对文字考证的谨慎态度。这一部分不仅是地理知识的介绍,也体现了作者的学术态度。
第二段是全文的叙事部分,作者详细描述了自己与四位友人探洞的经过。他们进入后洞,越往深处走,前进越困难,但所见景象却越发奇特。然而,因为有人担心火把将尽而提议出洞,作者虽然体力和火把都足以继续深入,但还是跟随他人出洞,事后感到后悔。这一段看似平实的游记,实则为下文的哲理论述做铺垫。
第三段是文章的精髓所在,作者从探洞的经历引发对人生追求的哲理思考。他提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点明了平凡事物容易接近,而奇伟瑰怪的非常之观则常在险远之处,需要有志者才能到达。作者进一步分析了追求卓越所需的三个条件:志向、能力和坚持。他认为,即使有志向和能力,但如果不坚持到底,遇到困难就退缩,也无法达到目标。最后,他总结出人生的重要道理:尽力而为虽未达目标无需遗憾,而有能力却中途放弃才令人后悔。这段论述深刻而有力,将游历山洞的经历升华为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深厚的思想底蕴。
第四段则是作者对倒碑文字难辨的感慨,引发他对古籍流传问题的思考,强调学者应当深思熟虑、谨慎选择。最后两段按照传统记叙文的格式,交代同行者的姓名和文章的写作时间,使全文结构完整。
从艺术特色来看,此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叙议结合,以小见大。作者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将游历山洞的具体经历与人生追求的抽象哲理紧密结合,使得理趣相生,深入浅出。特别是第三段的议论部分,逻辑严密,层层推进,将"志""力""不随以怠"三个条件逐一分析,最后得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结论,既有理性的分析,又有感性的体悟,体现了王安石散文议论精当、说理透彻的艺术特色。
从思想内容看,此文表达了王安石对追求卓越、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的赞赏,体现了他积极进取、不畏艰险的人生哲学。同时,文中也流露出作者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和对古籍流传的忧思,反映了他作为一个学者和思想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思想在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中具有典型性,而王安石对这些思想的表达则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和时代特色。
《游褒禅山记》创作于公元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当时王安石已从舒州通判的职位上辞职,正在回江西临川故乡的途中。在这次行程中,他游览了位于今陕西省洋县境内的褒禅山,并在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了这篇游记。
从历史背景看,这一时期的王安石正处于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出生于1021年,至和元年时已33岁,已经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学术造诣。在此之前,他曾任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地方官职,积累了丰富的基层治理经验。而在这次辞官回乡之后,他开始更加系统地思考国家的政治改革问题,并在后来的仕途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最终在宋神宗时期主持了"熙宁变法"。
从个人经历看,这次游览褒禅山对王安石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如文中所言,在探洞过程中,他因为跟随他人提前出洞而感到后悔,这一经历引发了他对人生追求和学术研究的深刻思考。他意识到,无论是探险还是学术研究,都需要有志向、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达到非凡的成就。这种思想在他后来的政治生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特别是在他推行变法遇到重重阻力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自己的改革主张。
此外,文中对古籍流传问题的忧思,也反映了王安石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他既重视古籍的研究和传承,又对后世的误传和讹误保持警惕,这种态度在他后来的经学研究和政治改革中也有所体现。他常常通过重新诠释经典,为自己的改革主张寻找理论依据,但同时也注重辨别和考证,避免盲从和误解。
总之,《游褒禅山记》虽然表面上是一篇游记,记录了王安石游览褒禅山的见闻,但实际上反映了他在人生关键时期的思想转变和成熟,为理解他后来的政治思想和改革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