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流芳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 北宋 · 词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现代汉语译文

登高远眺,正值故国晚秋时节,天气开始变得清肃。千里澄清的江水像白色的绸缎,翠绿的山峰像簇拥在一起的花朵。归去的船帆和离去的船桨沐浴在夕阳之中,迎着西风,酒肆的旗帜斜斜地矗立。彩色的船只在淡淡的云下行驶,星光下白鹭飞起,这美丽的景色用画都难以描绘。

想起往昔,人们争相追逐繁华,感叹城门外高楼上,悲伤与遗恨一直延续。千百年来,人们登高远望对此情景,徒然感叹荣华与屈辱。六朝的往事早已随江水流逝,只剩下寒烟中的衰草凝结成绿色。直到今天,歌女们仍时常唱起那后庭留下来的遗曲。

赏析

《桂枝香·金陵怀古》是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以金陵(今南京)的历史兴衰为题材,抒发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思考。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主要描写金陵的自然风光,下阕则抒发对金陵历史兴衰的感慨,结构严谨,意境深远。

上阕以"登临送目"开篇,点明是作者登高远望所见的景象。"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交代了时间和气候,"故国"二字暗示金陵曾是六朝古都,埋下了怀古的伏笔。接着,作者以"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描绘了秋日长江和群山的壮丽景色,"似练"、"如簇"的比喻生动形象。"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则描绘了傍晚时分江上的景象,归帆、去棹与残阳、西风相映成趣,既有动态美,又有静态美。"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继续描绘江上景色,表明这种美景用画图都难以描绘完全。上阕主要是写景,但处处暗含怀古之意。

下阕转入对金陵历史的感慨。"念往昔,繁华竞逐"直接点明了对过去繁华的追忆,"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则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叹。"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一句更是直接表明,千百年来,多少人站在高处俯视这座城市,感叹它的荣辱兴衰,却都无济于事。"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的繁华早已随江水流去,只剩下寒烟中的衰草依然青翠,这一对比更显历史的无情和自然的永恒。"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是全词的结尾,"后庭遗曲"指南朝梁、陈时的艳曲,这里暗示历史虽然变迁,但文化的痕迹仍在延续,既有对历史的追忆,又有对文化传承的肯定。

从艺术手法看,这首词善于运用对比,如繁华与衰败、过去与现在的对比,更能突出历史兴衰的主题;同时,词人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将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融为一体,使全词既有客观的景物描绘,又有主观的情感抒发,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从思想内容看,这首词表达了王安石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思考。他不仅感叹历史的无情,也在思考历史变迁的规律,表现出一种超越个体、关注整体历史发展的思想深度。这种对历史的思考,既有儒家的历史责任感,也有道家的"天道循环"思想,体现了王安石作为思想家的深邃思考。

创作背景

《桂枝香·金陵怀古》据考证可能是王安石出知江宁府(今南京)时所作。他曾两次担任江宁知府:第一次是在公元1067年(宋英宗治平四年),当时王安石尚未施行变法;第二次是在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之后,他被罢相后再次出任江宁知府。因此,这首词应当作于这两个时段的其中之一。

金陵,即今南京,曾是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的都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王安石时代,金陵已经不再是国都,但仍然是南方的重要城市,保留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作为一个有着深刻历史意识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王安石在这座古都中自然会生发出许多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王安石的仕途经历与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密切相关。如果是在他第一次任江宁知府时所作,那么这首词可能蕴含着他对未来政治生涯的期待;如果是在他被罢相后第二次任江宁知府时所作,那么这首词则更可能表达他对政治沉浮的感悟和对历史变迁的思考。无论是哪种情况,这首词都深刻地体现了王安石对历史的关注和思考,反映了他作为政治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

此外,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历史背景,也为这首词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六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特别是文学艺术的发展,如"后庭遗曲"所指的梁、陈时期的艳曲,都是那个时代的文化产物。王安石通过这些文化符号,不仅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也表现了对文化传承的关注,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文化人的深厚素养。

作者简介

王安石 (1021-1086)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王安石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宁元年),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任宰相,主持推行"熙宁新政",史称"王安石变法"。他的改革触及了当时社会的许多方面,包括财政、军事、教育、科举等,旨在富国强兵,但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对。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其诗歌风格清新平实,富有哲理性,被后人誉为"王荆公体"。他还精通经学,提出了独特的"新学"观点,对中国古代经典进行了创新性的解读,著有《洪范传》《周官新义》等。他的文章平实质朴,议论透彻,对后世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临川集》《王文公文集》等。王安石的一生充满了政治风云和学术争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既有高远政治抱负又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杰出人物。

返回王安石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