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山上矗立着高耸入云的宝塔,听说在这里可以听到鸡鸣声、看到日出的景象。不必担心浮云会遮挡视线,因为自己身处最高处。
《登飞来峰》是王安石的名作,全诗短小精悍,以登临飞来峰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的政治抱负和人生哲理,具有深远的寓意。
首联"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写诗人登临飞来峰所见到的景象。"千寻"形容塔高,表明诗人站在极高之处。"闻说鸡鸣见日升"不是诗人亲身经历,而是"闻说",表明这里视野开阔,能听到山下鸡鸣,能看到东方日出,渲染了高处的开阔视野。这两句看似单纯的写景,实则为下文议论做铺垫。
颔联"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全诗的精髓所在,诗人由景入理,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哲理和政治见解。"浮云"既是实指飘浮的云彩,又暗喻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不畏"表明诗人泰然处之的态度,"自缘身在最高层"则道出了这种从容不迫的原因——因为站得高,所以视野开阔,格局更大,不会被眼前的浮云所迷惑。这两句话既可理解为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表达了诗人站在较高境界看待问题的豁达胸怀。
从政治角度看,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改革家,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执政为民、推行新政的政治抱负和坚定信念。"不畏浮云遮望眼"可以理解为他不畏政治阻力,坚持自己的改革主张;"自缘身在最高层"则表明他认为自己站在更高的历史角度和政治立场上,有更宽广的视野,能看得更远、更清楚。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语言凝练,形象鲜明,意蕴深远。诗人通过对飞来峰高处景色的描绘,自然引出哲理性的思考,景中有理,理中有情,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寓理于景。全诗虽只有短短二十个字,却意蕴深厚,耐人寻味,体现了王安石诗歌清新隽永的艺术风格。
总之,《登飞来峰》既是一首写景抒情的登临诗,又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政治诗,表达了诗人胸怀大志、不畏艰难的人生态度和政治抱负,反映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和思想家的高远志向和坚定信念。
《登飞来峰》作于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当时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今宁波)知县任满,正在回江西临川故里的途中,途经杭州时游览了飞来峰并写下了这首诗。
从历史背景看,北宋中期,国家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危机。当时的宋朝政治腐败,边防薄弱,社会矛盾尖锐。王安石作为一个有政治抱负的知识分子,对现实状况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渴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改变国家的现状。
从个人经历看,王安石此时30岁左右,正值壮年,已经有了一定的政治经验,但尚未得到重用。他在鄞县任职期间,尝试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积累了一定的政治实践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见解。此时他暂时离开官场,返回家乡,有时间思考国家的前途和自己的政治道路。
飞来峰位于杭州西湖灵隐寺旁,因传说此峰自天竺飞来而得名,峰上建有高塔,是杭州著名的景点。王安石登上这座高峰,俯瞰山下景色,不仅感受到了自然的壮美,更引发了对人生和政治的思考,于是写下了这首意蕴深远的诗作,表达了自己站在高处看问题的政治抱负和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