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流芳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苏轼

1037年-1101年

文人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出身于文学世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为著名文学家,世称"三苏"。苏轼少年时便才华横溢,二十岁中进士,初任凤翔府判官。他政治上属于旧党,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屡遭政治挫折,先后被贬黄州、惠州、儋州等地。然而正是这些坎坷的经历,成就了他旷达豁达的人生态度和不朽的文学成就。

苏轼是北宋最杰出的文学家,诗文词书画无所不精。他的散文气势恢宏,《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雄浑瑰丽,富有哲理;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尤以豪放旷达著称;词作开创了豪放词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作品意境开阔,气象万千;书法独树一帜,自成"苏体";绘画长于水墨,提倡"士人画",讲究以意为主。

苏轼的文学成就在当时就享有盛名,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等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在豪放词风上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文学主张强调"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追求自然真实、不事雕琢的艺术境界。

苏轼的一生曲折坎坷,但他以旷达豁达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在诗文创作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创作了大量传世佳作。他的文学艺术成就影响深远,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研究。

代表作品

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前赤壁赋》是苏轼在黄州时期所作,描写了秋夜与友人泛舟赤壁的经历,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哲理的探讨,表达了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感悟。全文笔力雄健,意境开阔,是中国古代散文的杰作。

阅读全文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记述了作者与友人再游赤壁的经历。文章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写,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表达了作者超脱旷达的生活态度。

阅读全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以赤壁之战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周瑜的缅怀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全词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将叙事、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是豪放词的典范。

阅读全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在中秋夜所作,通过对明月的咏叹,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千古传诵,表达了美好的祝愿,是苏轼豪放中见婉约的代表作。

阅读全文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任密州知州时所作,描写了作者出猎时的豪迈场景,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感慨。全词气势磅礴,意气风发,既有外在景物的描绘,又有内心情感的抒发,是豪放词的代表作。

阅读全文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在黄州贬谪期间所作,描写了作者在雨中漫步的情景,表达了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名句,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豁达的胸怀和乐观积极的精神。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