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意雨点穿过树林打在叶子上的声音,有什么关系呢,且边吟诗边慢慢地走。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骑马还要轻松,有什么可怕的?披着蓑衣在烟雨中度过一生又有什么呢。
清冽的春风吹散了酒意,虽然有些微冷,但山头的斜阳却正好相迎。回头看那片刚刚经历风雨的地方,我要回去了,对风雨和晴天都不再计较。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在黄州贬谪期间所作的代表作之一,全词通过一次春雨中的行旅经历,抒发了作者旷达豁达的人生态度和超然物外的哲学思想,被誉为"豁达词"的典范。
上阕以雨中行旅为主题,描绘了词人在雨中泰然自若的形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两句开篇,即表明了词人对恶劣环境的超然态度:不必在意雨声,安然自得地吟诗作赋,慢慢前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态度:手持竹杖,脚穿草鞋,比骑马还要轻松自在,有什么可怕的呢?穿着蓑衣在烟雨中度过一生又有何妨?"谁怕"一问,更是点明了词人无所畏惧的豪迈胸怀。"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是千古名句,表达了词人面对风雨人生的从容不迫,成为后世文人引用最多的名句之一。
下阕由雨中转为雨后,情境由动转静,意境更加深远。"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描绘了雨后初晴的自然景色:春风微冷,吹散了酒意,山头的斜阳映照着归人,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回头看那片刚刚经历风雨的萧瑟之地,准备归去,已不再计较是风雨还是晴天。这两句表现了词人对宇宙人生的超然态度,达到了"随遇而安,物我两忘"的哲学境界,体现了词人在政治挫折后所达到的精神超脱。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情景交融,通过雨中行走、雨后初晴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词人的内心情感和人生态度;二是对比手法的运用,上阕写雨中,下阕写雨后,形成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三是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如"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等名句,言简意赅,耐人寻味;四是全词构思精巧,上下呼应,既有具体的生活场景,又有深刻的人生感悟,形成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艺术结构。
总之,这首词以一次普通的雨中行旅为题材,表达了苏轼在政治挫折后所形成的豁达旷达的人生态度和超然物外的哲学思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感悟的抒发,展现了一个历经坎坷却依然保持乐观、从容的文人形象,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豁达词"。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心生感慨,故作此词。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中的重大转折点。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又在诗文中有所讽喻,被政敌告发,于熙宁七年(1074年)被捕入狱,差点丧命。后经多方营救,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流放。这次政治挫折对苏轼的思想和人生态度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他逐渐形成了一种超脱豁达的生活态度。
黄州位于长江中游北岸,地处偏远,生活条件艰苦。苏轼在此期间,过着半农半读的生活,他开垦了一块荒地,称为"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尽管生活艰苦,政治上遭受挫折,但苏轼并未消沉,而是积极面对现实,通过劳动和创作来排遣心中的郁闷。这段经历反而成就了他作为文学家的辉煌成就,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
在这首词的小序中,苏轼记录了创作的具体情境:"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当天,苏轼与友人出游,途中突遇春雨,雨具已先行送走,同行的人都很狼狈,唯独苏轼毫不在意。不久天晴了,苏轼有感而作这首词。这一经历正好成为他表达人生哲理的契机,通过对这次雨中行旅的描述,抒发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豁达态度。
这首词不仅是对一次雨中行旅的记录,更是苏轼在政治挫折后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通过对雨中、雨后景象的描绘和对人生态度的表达,苏轼展示了一个历经坎坷却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文人形象,为后世留下了一篇豁达词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