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流芳

后赤壁赋

苏轼 · 北宋 · 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现代汉语译文

那一年十月十五,我从雪堂走出来,准备回到临皋。两位客人跟着我,经过黄泥坂。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掉光了,人影投射在地上,抬头看见明月,我们看着月亮很欢喜,边走边唱歌互相应和。

不久就叹息道:"有客人没有酒,有酒没有下酒菜,月色明亮,风儿清爽,这样美好的夜晚该怎么办!"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样子像松江的鲈鱼。但是哪里能弄到酒呢?"于是回家询问妻子。妻子说:"我有一斗酒,收藏已久,是为了等你不时之需。"

于是带着酒和鱼,再次游览赤壁。江水流动发出声音,陡峭的岸边有千尺高;山很高而明月显得小,江水下降露出石头。才过了多少日子,而江山已经不能再认识了。我就提起衣服登上去,踏上险峻的岩石,穿过茂密的草丛,踞坐在虎豹出没的地方,攀登像蛟龙盘绕的地方,攀上如同苍鹰栖息的危险巢穴,俯视如同水神居住的幽深宫室。那两位客人大概不能跟随上来。我猛然长啸一声,草木为之震动,山谷回应,风声四起,江水翻涌。我因此也感到悲凉、敬畏,恐惧得不敢久留。于是掉头回到船上,放任船在江中央漂流,听凭它在哪里停下来就休息。此时夜已过半,四周寂静无声。正好有一只孤鹤,从江上横飞而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黑色羽毛白色身体,发出嘹亮的鸣叫声,从我的船边掠过向西飞去。

不久客人离去,我也就睡了。梦见一位道士,身穿羽衣轻盈地走过,从临皋下面经过,向我行礼说道:"你赤壁之游快乐吗?"我问他姓名,他低头不答。"唉!我知道了。昨夜飞行鸣叫从我船边经过的,不是你吗?"道士转身笑了,我也惊醒过来。打开门看了看,看不见他的踪影。

赏析

《后赤壁赋》是苏轼继《前赤壁赋》之后的又一篇名作,两篇合称《赤壁赋》,是中国古代赋体文学的经典之作。相较于《前赤壁赋》的哲理性,《后赤壁赋》更着重于描写作者内心的情感体验和神秘的精神境界。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十月十五夜游的起因和准备,营造了一个清幽静谧的月夜氛围;第二部分描述了作者再游赤壁时的见闻和险峻的攀爬历程,展现了作者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气魄;第三部分写作者登高后的感受和夜归途中遇见孤鹤的情景,流露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氛围;第四部分则是作者梦中与道士的对话,点明了孤鹤与道士的关联,暗示了人与自然、现实与梦幻的微妙联系。

在艺术表现上,《后赤壁赋》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景物描写生动传神,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等句,寥寥数语,就勾勒出赤壁秋夜的壮丽景象;二是动静结合,层次分明,作者攀登高峰的动态描写与夜半江上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三是虚实相生,现实与梦幻交织,特别是文末梦中道士的形象,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在思想内容上,《后赤壁赋》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的精神超越。作者通过登临高处俯视江山的经历,象征着超越现实困境的精神历程;通过与道士的梦中对话,暗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心灵自由的理想境界。这种精神超越反映了苏轼在政治受挫后的心态调整和人生感悟,体现了他积极进取又超然物外的人生哲学。

与《前赤壁赋》相比,《后赤壁赋》虽然同样表现了旷达的胸襟,但更多了一分神秘和幽冥之感。《前赤壁赋》重在阐述宇宙人生的哲理,而《后赤壁赋》则更侧重于描写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境界,两篇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苏轼思想世界的完整展现。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在苏轼被贬黄州的这段时期,他经历了人生的重大挫折。前此因为"乌台诗案",他被捕入狱,几乎丧命,后来虽被释放,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一职位几乎没有实际权力。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的同时,他的生活也十分困顿,赋中提到的"雪堂"和"临皋",就是他在黄州时期的两处简陋住所。

正是在这样困境之中,苏轼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通过文学创作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后赤壁赋》与《前赤壁赋》相隔三个月,两篇赋虽然都是游赤壁所作,但内容和风格各有侧重。《前赤壁赋》写于七月,是作者首次游赤壁时的感怀,重在表达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而《后赤壁赋》写于十月,是作者再次游赤壁时的体验,更侧重于描写个人的情感历程和精神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苏轼游览的赤壁并非三国时期周瑜火烧曹操战船的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而是在黄州附近的一处地名(今湖北省黄冈市)。当地人称此处为"赤壁",苏轼借此名发挥想象,创作了这两篇不朽名作。这也体现了苏轼善于借景抒情、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才能。

作者简介

苏轼 (1037-110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于文学世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为著名文学家,世称"三苏"。苏轼少年时便才华横溢,二十岁中进士。他政治上属于旧党,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屡遭政治挫折,先后被贬黄州、惠州、儋州等地。然而正是这些坎坷的经历,成就了他旷达豁达的人生态度和不朽的文学成就。苏轼是北宋最杰出的文学家,诗文词书画无所不精。他的散文气势恢宏,《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雄浑瑰丽,富有哲理;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尤以豪放旷达著称;词作开创了豪放词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作品意境开阔,气象万千;书法独树一帜,自成"苏体";绘画长于水墨,提倡"士人画",讲究以意为主。

返回苏轼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