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老人家姑且放纵一下年轻时的狂劲儿,左手牵着黄色的猎狗,右手握着苍鹰,头戴锦帽,身披貂皮大衣,带领着上千骑兵卷过平缓的山冈。为了向全城百姓报告,太守亲自前往射虎,请来看一看我这个像孙郎一样的人吧。
酒喝得痛快时胸怀和胆魄还是那么开阔豪迈。鬓角微微有些白霜,又有什么关系呢!持节出使云中,什么时候像任命冯唐那样任命我呢?终有一天我会拉开像满月一样的雕弓,向西北方向张望,射中天狼星。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豪放词的典范。这首词以狩猎为表现对象,既写出了作者雄姿英发的气概,又表达了他报国无门的苦闷和建功立业的壮志,充分展现了苏轼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上阕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宏的狩猎图景。"老夫聊发少年狂"一句开篇,既点明了作者已经年长,又流露出他内心依然保持着年轻人的热情和豪迈。"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几句描绘了狩猎的盛大场面:作者左手牵着猎狗,右手握着猎鹰,头戴华丽的锦帽,身穿保暖的貂皮大衣,带领着上千骑兵浩浩荡荡地掠过平缓的山冈,气势磅礴,声势浩大。"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几句表明了这次出猎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向全城百姓展示太守的英勇,更是作者自比孙权的弟弟孙郎(孙权曾亲自射杀猛虎),表达了自己的英雄气概和建功立业的雄心。
下阕则由狩猎的具体场景转向了更为宏阔的人生感悟和政治抱负。"酒酣胸胆尚开张"写出了作者饮酒后胸怀和胆魄的开阔豪迈。"鬓微霜,又何妨"表明虽然已经鬓发斑白,但依然斗志昂扬,毫不气馁。"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引用了汉代冯唐出使匈奴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重用、为国立功的愿望。"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全词的高潮,表达了作者决心有朝一日拉开像满月一样的弓箭,瞄准西北方向的天狼星(象征北方的外敌),为国家立下功勋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形象生动,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和场景刻画,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宏的狩猎画面;二是虚实结合,将现实中的狩猎活动与心中的政治抱负相结合,借狩猎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三是运用典故,如"孙郎"、"冯唐"等历史人物的引用,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四是构思巧妙,上阕写实,下阕抒情,形成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现实到理想的艺术结构。
总之,这首词以狩猎为题材,表达了苏轼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通过描绘壮观的狩猎场面和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展现了作者豪迈旷达的胸襟和不畏艰难的精神,是豪放词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
苏轼在密州任职期间,正值北宋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的关系紧张时期。苏轼作为地方长官,一方面积极治理地方,关心民生;另一方面也时刻关注国家大事,特别是边疆安全问题。他虽然身处地方,但胸怀国家,渴望在国家危难之际建功立业。
在政治上,苏轼属于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旧党,因此在朝廷中处境不佳,难以得到重用。他虽有满腔报国热情和治国安邦的才华,却只能在地方任职,无法在中央施展抱负。这种政治上的失意与心中的远大抱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成为这首词的情感基础。
密州是一个靠近北方边疆的地区,此地常有狩猎活动。苏轼作为地方长官,参与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狩猎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他亲身体验了狩猎的壮观场面,同时也借此机会展示了自己的勇武和治理能力。狩猎归来后,苏轼意犹未尽,胸中满是豪情,于是创作了这首气势恢宏的词作。
这首词不仅是对一次狩猎活动的记录,更是苏轼个人政治抱负和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通过描写狩猎的壮观场面和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苏轼展示了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形象,也为后世留下了一篇豪放词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