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向东流去,历史的浪潮已淘尽了千古以来的风流人物。在古老垒堡的西边,相传就是三国时期周瑜指挥的那场赤壁之战。
江边乱石穿插在天空中,惊人的浪涛拍打着江岸,卷起了好似千堆白雪的浪花。江山美丽如画,当年曾涌现过多少英雄豪杰啊。
遥远地想象着周瑜当年,小乔刚嫁给他的时候,英姿勃发的样子。手摇羽扇,头戴纶巾,在谈笑之间,就把曹操的战船化为灰烬。
在故国的历史中神游,多情的人一定会笑我这么早就长出了白发。人生如同一场梦,让我满上一杯酒祭奠这江上的明月吧。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也是豪放词的典范之作。全词气势磅礴,意境开阔,融入了诗人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人生感悟,表现了诗人旷达豁达的人生态度。
上阕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赤壁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氛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即点明时间的永恒流逝和英雄人物的短暂,设定了沧桑感和历史感。"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引出了历史事件的地点,将读者带入特定的历史场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则以雄奇的笔调描绘了赤壁的自然景观,气势磅礴,声势浩大。"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既是对美丽江山的赞叹,也是对历史中英雄人物的追思,为下片的历史回忆做了铺垫。
下阕则是对赤壁之战和历史人物的缅怀,以及诗人的人生感悟。"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回忆了年轻英俊的周瑜和他的爱情故事。"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则生动描绘了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的从容不迫,战场上的轻松自如,突出了英雄人物的非凡气度和军事才能。"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诗人的自我感叹,表明他在历史遗迹前的深情和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全词的点睛之笔,既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如梦的哲理思考,又体现了他面对人生起伏的豁达态度,以举杯对月的动作结束,给人以开阔而深远的意境。
在艺术表现上,此词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气势恢宏,格调豪放,通过大江东去、千古风流人物等意象,营造出时空广阔、气魄非凡的艺术境界;二是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将历史的沧桑感与个人的人生感悟相结合;三是虚实结合,将实景描写与历史想象交织在一起,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四是情景交融,语言精练,如"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等句,既形象生动,又富有节奏感。
总之,这首词既有对历史英雄的缅怀,又有对人生短暂的感悟,既表现了苏轼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又体现了他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词中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又有对历史人物的塑造,既有对社会变迁的感慨,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充分展示了苏轼豪放词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苏轼被贬黄州是其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乌台诗案"发生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由于苏轼的诗文中有讽刺王安石新法的内容,被政敌告发,遭到逮捕审讯,几乎丧命,后经多方营救,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段经历对苏轼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他的人生观发生了变化,从而形成了更为旷达豁达的处世态度。
黄州赤壁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传说地点,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苏轼在此游览时,看到壮阔的长江和雄奇的山水,不禁联想到千年前周瑜大破曹军的辉煌战绩,产生了对历史兴衰、人生短暂的思考。作为一个遭受政治挫折的文人,苏轼在历史人物的光辉业绩和自己的困顿处境之间建立了情感联系,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表达了对自身命运的感悟。
此外,苏轼当时正值中年,已经开始出现白发,面对人生的变故和岁月的流逝,他不得不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出了这首融合了历史追忆、自然描写和人生感悟的经典之作,既有对历史风云人物的缅怀,又有对自身处境的反思,更有对人生短暂如梦的哲理思考,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豁达的精神品质和深厚的文学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