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举起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要乘风回到月宫,又担心美丽的琼楼玉宇,高处太冷受不了。不如在人世间起舞玩耍自己的影子,这多像是人间的乐趣啊。
月光转到朱红色的楼阁,照进低矮的雕花门窗,照着睡不着的人。月亮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分别的时候显得圆满?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有阴晴圆缺,这些事情自古以来就难以完美。只希望人能够长久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明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最著名的词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脍炙人口的中秋词。这首词以明月为意象,融合了对宇宙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亲人的思念,情感真挚而深沉,意境开阔而深远,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豁达的人生态度和超群的文学才华。
上阕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以设问的方式引发对宇宙永恒和人生短暂的思考。"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进一步引申这种思考,表现了词人对时空无限的想象。"我欲乘风归去"句写出了词人欲飞升天界的愿望,但随即又担心"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了对天上生活的担忧,暗示人间的烟火气息更为可贵。"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则回归现实,表明词人最终选择了人间的欢乐,这既是对道家思想的呼应,也体现了词人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下阕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个短句开始,描绘了月光洒在楼阁窗户和失眠人儿身上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略带忧思的氛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达了词人对月亮的一种拟人化的感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骨肉分离的哀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则是对人生和自然规律的哲理性思考,表明词人已经达到一种豁达的人生境界,能够以平常心看待人生的起伏。最后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结,既是对自己与苏辙兄弟情谊的祝愿,也是对所有离散之人的美好祝福,情感真挚而深沉,意境开阔而深远。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情景交融,以景寓情,明月既是实景描写的对象,也是词人情感抒发的媒介;二是虚实结合,将对月宫的想象与现实生活的感受相结合,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三是哲理与抒情的完美融合,既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又有对个人情感的真挚表达;四是语言自然流畅,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名句,言简意赅,意境优美,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
总之,这首词既有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又有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既有对理想的向往,又有对现实的热爱;既有对人生无常的感叹,又有对美好生活的祝愿。词中表现出的旷达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亲情的珍视,使这首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中秋词,也是苏轼豪放中见婉约的代表作。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苏轼和苏辙兄弟感情深厚,自幼一起在父亲苏洵的教导下学习,成年后虽然各自为官,但一直保持密切联系。兄弟二人在政治上都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都受到新党的排挤。苏轼在密州任职期间,正值王安石变法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朝廷内外党争激烈,苏轼处境艰难,只能隐忍于外,而与弟弟又不能相聚,内心自然充满感慨。
密州(今山东诸城)地处偏远,苏轼在此任职期间,一方面积极治理地方、关心民生,一方面寄情山水、创作诗文以自娱。中秋之夜,明月高悬,是人们团圆的时刻,但苏轼却不能与亲人团聚,特别是与弟弟苏辙已经七年未见,这使他倍感思念。当晚,苏轼与友人一起饮酒至天明,乘着酒兴,思绪万千,既有对兄弟的思念,又有对人生、宇宙的思考,于是创作了这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名篇。
这首词既表达了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又流露出他宠辱不惊、旷达豁达的生活态度。尽管身处政治困境,远离亲人,但他并没有沉溺于悲观消极,而是积极面对现实,这正是苏轼人生态度和精神品质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