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薄的雾气和浓密的云层使白天变得漫长而忧愁,香炉里的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慢慢燃烧。佳节又逢重阳,枕着玉枕躺在纱帐里,半夜时分凉意初透。
重阳节后的黄昏,我在东篱边饮酒赏菊,衣袖中满是菊花的暗香。不要说我不为之销魂,轻轻卷起纱帘,西风吹来,我已经比菊花还要瘦弱。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李清照早期的怀人之作,全词以秋景衬托离愁,细腻地表达了词人对远行丈夫的思念之情,展现了她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情感内涵。
上阕以环境描写起笔。"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两句描绘了一个凄清、忧愁的秋日氛围:薄雾浓云遮蔽了阳光,使白天显得格外漫长而忧愁,室内燃着龙脑香,香气从金兽香炉中缓缓散出。这两句既写景,又写情,将外界的自然环境与词人的内心情感巧妙结合。"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则点明了时间——重阳佳节,并描述了词人独自在纱帐中度过漫长夜晚的情景,凉意透进纱帐,加深了她的孤寂感。这里的"又"字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往昔团聚时光的追忆,暗示这已不是第一次独自度过重阳了。
下阕转入词人对重阳节活动的描述。"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两句借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典故,描绘了词人在东篱下饮酒赏菊的情景,菊花的香气沾满了衣袖。这两句看似写词人按照传统习俗过节,实则暗含了她对远方丈夫的思念,独自饮酒赏菊,更显孤单。"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全词的点睛之笔,直抒胸臆,表达了思念之深:不要说我不为此而销魂,轻轻卷起纱帘,西风吹来,我已经比菊花还要瘦弱。"人比黄花瘦"一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因思念而憔悴的形象,将思妇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借景抒情,通过描绘秋日的薄雾浓云、重阳的菊花等景物,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二是情景交融,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相结合,使作品既有真切的生活气息,又有深沉的情感内涵;三是语言精炼优美,如"人比黄花瘦"等句,简洁而形象,富有感染力;四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如将自己的憔悴与菊花相比,更显思念之深。
总之,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真挚的情感抒发,表达了词人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思念,展现了她早期词作婉约清丽而又情感真挚的艺术特色,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表达闺怨的经典之作。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后不久,丈夫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公元1103年(崇宁二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按照传统习俗,人们会在这一天登高望远、赏菊饮酒、佩戴茱萸等,以求吉祥和长寿。在这个团圆的节日里,李清照却因丈夫远行而独自一人,这种孤独和思念之情更加强烈。
当时的李清照刚刚进入婚姻生活不久,与丈夫赵明诚感情甚笃。赵明诚是一位热爱金石文物的收藏家和学者,与李清照志趣相投,两人常常一起研究古籍和金石文物,享受着恬淡而充实的生活。然而,为了进一步学习和发展,赵明诚不得不暂时离家远游,这使得李清照陷入了深深的思念之中。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的早期,那时她还未经历后来的国破家亡、丧夫之痛,生活相对安定,思念虽深但仍有希望。这与她晚年因国破家亡而创作的悲凉凄苦的词作形成了鲜明对比,展现了她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心境和艺术风格。
这首词不仅是李清照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世界,为我们了解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提供了生动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