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流芳

水调歌头·游览

黄庭坚 · 北宋 · 词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现代汉语译文

瑶草是多么碧绿啊,春天已经来到武陵溪。溪边盛开着无数桃花,枝头上还有黄鹂鸟在歌唱。我想穿过花丛寻找小路,直接走进白云深处,豪迈之气展开如彩虹一般。只是担心花丛深处,红色的露水会打湿我的衣服。

坐在玉石上,靠着玉枕,轻轻拨动着琴弦。谪仙(李白)在哪里呢?没有人能与我共饮这白螺杯中的美酒。我只为那灵芝仙草而来,不是为了那朱唇丹脸的美人,长啸又有什么意义呢?醉醺醺地跳舞下山去,明月追随着我归去。

赏析

《水调歌头·游览》是黄庭坚晚年被贬谪时期的代表作品,以一次春游为主题,抒发了诗人鄙弃世俗、超然物外的情怀。全词意境优美,笔调潇洒,体现了词人高洁的品格和超凡脱俗的审美理想。

上片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日山水画卷。"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开篇即点出春天已经来到了如仙境般的武陵溪,瑶草碧绿,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武陵溪"典出陶渊明《桃花源记》,暗示了词人向往的是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理想境界。"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进一步描绘了这一仙境般的美景:溪边桃花盛开,黄鹂鸟在枝头歌唱,色彩鲜明,生动活泼。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表达了词人想要通过花丛,寻找一条通往白云深处的道路,展现出一种豪迈之气。这里的"白云深处"象征着超脱尘世的理想境界,而"浩气展虹霓"则体现了词人追求这一境界的豪迈气概。"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则流露出词人对这一探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的忧虑,但这种忧虑并未减弱他的决心。

下片则主要描述了词人在这一理想境界中的情态和心境。"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描绘了词人在仙境中悠闲自得的情景:坐在玉石上,靠着玉枕,轻抚琴弦。"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中的"谪仙"指李白,词人借此表达了对志同道合之人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孤独之感。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表明了词人追求的是如灵芝仙草般的精神境界,而非世俗的美色享乐,"长啸"在这里象征着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状态。"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是全词的点睛之笔,描绘了词人醉后起舞下山的潇洒背影,以及明月相随的美丽意境,表达了词人最终回归现实但心灵已获超脱的复杂情感。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词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意象丰富,如"瑶草"、"武陵溪"、"白云"、"灵芝仙草"等,都具有浓厚的道家仙境色彩;二是情景交融,通过对春日山水的描绘,自然地表达了词人的思想情感;三是笔调潇洒自然,既有对美景的细腻描绘,又有对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四是通过对比手法,如仙境与尘世、灵芝仙草与朱唇丹脸,突显了词人追求的精神境界。

这首词反映了黄庭坚晚年在政治遭遇挫折后形成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他以超然物外的姿态面对现实的挫折,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同时,词中也流露出徘徊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的矛盾心情,体现了士大夫阶层在政治理想受挫后的复杂心态。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游览》创作于黄庭坚晚年被贬谪西南的时期。黄庭坚曾参与编写《神宗实录》,因文字中讥笑神宗的治水措施,后又被诬告"幸灾谤国",因此两次被贬官至西南地区。这首词大约创作于这一时期,反映了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心境和对生活的态度。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与苏轼交情深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因反对新党变法,多次遭到政治排挤和打击。晚年两次被贬官西南,先是被贬黔州安置(今重庆忠县),后又被贬涪州(今四川绵阳)。这些地区地处偏远,环境恶劣,给诗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困难。

然而,正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黄庭坚的文学创作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以超然物外的态度面对政治挫折,在游览山水、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寻找精神的慰藉和超脱。这首《水调歌头·游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一次春游的美好体验,表达了诗人鄙弃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高洁品格。

在这首词中,黄庭坚借用了道家隐逸的意象和思想,如"武陵溪"(典出《桃花源记》)、"白云深处"、"灵芝仙草"等,体现了他对一种超越现实困境、获得精神自由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同时,词中也流露出徘徊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的矛盾心情,反映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黄庭坚 (1045-1105)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创始人。黄庭坚出身官宦家庭,幼时受到良好的教育,二十九岁中进士。他曾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等职,但因受到新党的排挤,屡遭政治迫害,被贬为黔州、涪州等地的小官,晚年赦回,在家乡度过余生。黄庭坚在文学上成就卓著,尤其在诗歌和书法方面。他是北宋后期著名的文学家,与苏轼交情深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的诗歌创作受到苏轼的影响,但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主张"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创作理论,强调对前人作品的创造性转化,认为"自是立意为高",讲求创新。黄庭坚开创了"江西诗派",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他的诗歌注重用典,讲求锤炼字句,追求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形成了"山谷体"。在书法艺术上,黄庭坚也具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行草书刚柔相济,笔力雄健,节奏明快,富有变化,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返回黄庭坚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