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流芳

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范成大 · 南宋 · 词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 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 老子个中不浅,此会天教重见,今古一南楼。 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 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 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 想见姮娥冷眼,应笑归来霜鬓,空敝黑貂裘。 酾酒问蟾兔,肯去伴沧洲?

现代汉语译文

细细数来这十年的经历,曾在十个不同的地方度过中秋。今年又做了一个新梦,突然来到了黄鹤楼这个旧地方。我这老人对此地有着不浅的感情,这次相会是上天安排让我重新见到的,古往今来都是这同一座南楼。星河淡淡没有什么色彩,只有一轮明月独自空悬。

月光收敛了秦地的烟霞,收起了楚地的雾气,抚平了江水的波流。关隘和河流虽有分离与聚合,但南方和北方依旧被月光照着,人们依然怀有清愁。想必嫦娥冷眼看着人间,应该会嘲笑我归来时已经满头霜鬓,徒然穿着破旧的黑貂皮袍。我倒杯酒问问月中的蟾蜍与玉兔,它们愿意来伴随我去沧洲隐居吗?

赏析

《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是范成大创作于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的一首中秋词,抒发了作者登临黄鹤楼时的感慨和情怀。全词以中秋赏月为主线,既写景,又抒情,融合了怀古伤今、自我反思和归隐意愿等多重情感,体现了词人在仕途沉浮后的复杂心境。

上片主要描写作者登临黄鹤楼赏月的情景和感慨。"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一开始就点明了词人十年来在不同地方度过中秋的经历,暗示了他宦游四方的生活。"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写出了此次重返黄鹤楼的偶然和意外,"新梦"二字既是实指,也暗含了词人对人生如梦的感慨。"老子个中不浅,此会天教重见,今古一南楼"表达了词人与黄鹤楼的深厚情缘,认为此次重逢是上天的安排,同时也感慨历史的变迁与不变,表现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则描绘了中秋夜空的景象:星河黯淡无色,只有一轮明月独自悬空,既是对眼前景色的描绘,也隐喻了词人内心的孤寂。

下片则由眼前的月色联想到更广阔的空间和更深沉的情感。"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描绘了月光下的壮丽景象,月光驱散了秦地的烟霞和楚地的雾气,使江水平静如被熨平的锦缎。"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则从广阔的地理空间转向了人的情感,暗示无论是关塞还是河流,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笼罩在月光之下,人们依然怀有相似的思乡之情和人生愁绪。"想见姮娥冷眼,应笑归来霜鬓,空敝黑貂裘"借用了嫦娥的神话,想象月中的嫦娥冷眼相看,嘲笑自己年华已老,头发斑白,华丽的服饰也已破旧,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叹。"酾酒问蟾兔,肯去伴沧洲"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词人倒酒向月中的蟾蜍和玉兔提问,它们是否愿意陪伴自己去沧洲隐居,表达了词人归隐的愿望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借景抒情,通过对中秋月色的描绘,自然地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和人生感慨;二是虚实结合,既有对实景的描绘,又有对神话的想象,丰富了词的意境;三是时空交错,词中既有对过去十年经历的回顾,又有对当下月色的描绘,还有对未来归隐生活的向往,形成了多维的时空结构;四是情感复杂,词中既有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又有对自身经历的反思,还有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世界。

总体来看,这首词通过中秋赏月这一传统主题,深刻表达了词人在经历仕途坎坷后的心路历程和精神状态。词中流露出的既有对过往经历的反思,也有对现实处境的无奈,更有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体现了范成大作为一个历经世事的文人士大夫的独特心境。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创作于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中秋节,当时范成大正从成都乘船东归。据词序记载,他于五月二十九日离开成都,八月十五日晚登上武昌黄鹤山南楼与友人聚会,并填写了这首词。

这一时期,范成大的政治生涯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早年曾任职于朝廷,担任过多种官职,包括镇江、福州、建康、临安等地通判,宣州、秀州、池州知州,浙东提刑、湖南提点刑狱、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等职,还曾出使金国,与金国使节进行过谈判。但由于政见不合,他多次受到排挤和打击。特别是在淳熙三年(1176年),他因与朝中主流政见不合,决定辞官归隐,退居家乡石湖,专心于诗文创作。

这首词正是范成大在辞官归隐的旅途中所作。当他路过武昌,登上黄鹤楼时,中秋之夜的明月勾起了他对过去十年仕途经历的回忆和感慨。十年间,他曾在不同的地方度过中秋,经历了仕途的起起落落。此时重返黄鹤楼,面对同样的明月,却已是人事全非,不禁生发出对人生无常、时光流逝的感慨。

此外,词中流露出的归隐意愿也与范成大当时的处境密切相关。经历了政治上的挫折和失意后,他开始向往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酾酒问蟾兔,肯去伴沧洲"正是这种归隐意愿的生动表达。沧洲在古代常被用来指代隐居之地,表明范成大此时已经有了明确的退隐志向。

总的来说,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与范成大的人生经历和政治处境密切相关。它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也反映了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在政治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的普遍心态。

作者简介

范成大 (1126-1193)

范成大,字至能,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散文家、词人,谥号文穆。范成大出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26年),正值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徽钦二帝被掳,这一大变故给他的一生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于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中进士,历任镇江、福州、建康、临安等地通判,宣州、秀州、池州知州,浙东提刑、湖南提点刑狱、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等职,曾出使金国,与金国使节谈判。后因政见不合,屡受排挤,于淳熙三年(1176年)退居石湖,专心于诗文创作。范成大早年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尤其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最终形成了自己平易浅显、清新妩媚的风格。他的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其《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被誉为"中国田园诗之集大成者"。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除诗歌外,他的词、散文、游记也有很高成就,词风清丽婉约,游记《吴船录》、《骖鸾录》、《桂海虞衡志》等则详细记录了南宋时期的地理、风土人情。

返回范成大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