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流芳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

黄庭坚 · 北宋 · 诗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现代汉语译文

凌波仙子穿着尘世的绣花鞋,在水面上轻盈地走过,像是在踏着新月。谁招来了这使人断肠的魂魄,将它种成了寒冬中盛开的花朵,寄托那绝望的愁思?花含着淡雅的香气,花体洁白无瑕,美得似乎能够倾覆城池,山矾花是它的弟弟,梅花是它的兄长。坐在花前,真的被花的美丽所扰乱心神,但只要走出门去,一笑置之,看那大江横流奔腾的壮观。

赏析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是黄庭坚咏水仙花的名篇,诗中以丰富的想象和精妙的比喻,描绘了水仙花的高洁品格和超凡脱俗的气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超越物役、豁达旷达的人生态度。

首联"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以神话传说中的凌波仙子为喻,形象地描绘了水仙花生长于水中的特点。"凌波仙子"典出《洛神赋》中描写洛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形象,这里借用来形容水仙花的茎叶轻盈如仙子踏波而行,花朵则形如弯月,既写出了水仙花的生长环境,又点明了它的形态特征,充满诗意。

颔联"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表达了诗人对水仙花来源的想象。诗人将水仙花拟人化,想象它是某个断肠之人的魂魄所化,被种在水中,成为寒冬中盛开的花朵,寄托着无限的愁思。这一联既赋予了水仙花以灵性,又暗含了诗人对生命转化的思考。

颈联"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继续描绘水仙花的特点。"含香体素"点出了水仙花香气淡雅、花体洁白的特征;"欲倾城"则暗用西施倾国倾城的典故,形容水仙花的美丽。后一句则将水仙花与山矾花、梅花相比,认为它们同属清寒傲雪一类,但水仙花的品格介于两者之间,既有梅花的高洁,又有山矾的素雅,这一比喻既表明了诗人对水仙花品格的肯定,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

尾联"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展现了诗人的精神境界。前句写诗人面对水仙花的美丽,内心被其所动,产生了某种情感上的困扰;后句则表明诗人很快从这种困扰中解脱出来,只要走出门去,看到那奔流不息的大江,就能一笑置之,超越物役。这一联体现了黄庭坚在经历政治挫折后形成的超然物外、豁达旷达的人生态度,表明他虽然能够欣赏美丽的事物,但不会为之所困,而是能够保持精神的自由和超脱。

从艺术表现上看,这首诗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想象丰富,通过将水仙花比作凌波仙子、断肠魂等,赋予它以灵性和生命;二是对比鲜明,如静态的水仙花与动态的大江形成对比,烘托出诗人的精神境界;三是结构精巧,前六句主要描绘水仙花的形态、气质和品格,后两句则点明主旨,表达诗人的人生态度;四是语言清丽而富有表现力,如"凌波仙子生尘袜"、"出门一笑大江横"等名句,意境优美,意蕴深远。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咏水仙,既表现了诗人对美的欣赏和感受,又表达了一种超越物役、豁达旷达的人生态度。诗中流露出的精神追求和生命情怀,体现了黄庭坚在政治上屡遭挫折后形成的精神境界,展现了一个历经沧桑但依然保持精神自由的文人形象。

创作背景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创作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当时黄庭坚已经56岁。这一年,他奉召东归,路过湖北荆州(今湖北江陵)沙市过冬时写下了这首诗,诗中记录了友人王充道赠送给他五十支水仙花的情景。

在此之前,黄庭坚因为被卷入新旧党争,曾被贬谪到四川的黔州(今彭水)、戎州(今宜宾)等地,度过了数年艰难的流放生活。到这一年,他终于获得了朝廷的召回,在返回的途中路过荆州沙市,并在此候命,期望能够得到一个合适的任职。据史料记载,他当时请求知太平州(今安徽当涂),表明他希望能够重新回到政治舞台。

这段时期是黄庭坚人生中相对平静的一段时间。虽然经历了政治上的挫折和贬谪的痛苦,但他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超然物外、豁达旷达的人生态度。在荆州沙市期间,他与当地文人往来密切,其中就包括赠送他水仙花的王充道。在这段时间里,他写了四题有关水仙花的诗,其中以这首最为著名。

水仙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高洁、清雅的品格,它在寒冬中盛开,散发着淡雅的香气,正与黄庭坚在政治上屡遭挫折但依然保持精神高洁的品格相契合。因此,当他接受友人赠送的水仙花时,不仅欣赏其美丽,更从中获得了精神的共鸣和启示,借咏水仙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这首诗创作于他生命的晚年阶段,展现了他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之后所达到的精神境界。虽然之后他再次遭到政治打击,被贬至宜州(今广西宜州),并最终客死异乡,但这首诗所表达的精神追求和豁达的生命情怀,依然是他晚年思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作者简介

黄庭坚 (1045-1105)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创始人。黄庭坚出身官宦家庭,幼时受到良好的教育,二十九岁中进士。他曾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等职,但因受到新党的排挤,屡遭政治迫害,被贬为黔州、涪州、宜州等地的小官,晚年客死宜州。黄庭坚在文学上成就卓著,尤其在诗歌和书法方面。他是北宋后期著名的文学家,与苏轼交情深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他的诗歌创作受到苏轼的影响,但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主张"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创作理论,强调对前人作品的创造性转化,讲求创新。黄庭坚开创了"江西诗派",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他的诗歌注重用典,讲求锤炼字句,追求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形成了"山谷体"。在书法艺术上,黄庭坚也具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行草书刚柔相济,笔力雄健,节奏明快,富有变化,为"宋四家"之一,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返回黄庭坚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