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停了,空气中还留有花朵飘散的芬芳,但花已经凋谢了,天色已晚,我倦怠地不想梳理头发。物质环境依旧存在,但人事已全非,一切都已终结,想要说些什么,眼泪却先流了下来。
听说双溪一带春光依然美好,我也想泛舟前往游玩。只是担心双溪的小船太小,承载不了我这许多的愁苦。
《武陵春·春晚》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代表作,全词以凄婉的笔调,抒发了作者对故国家园的怀念和对现实遭遇的悲叹,展现了她国破家亡后的凄楚心境。
上片开篇"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两句,写暮春时节的景色和词人的倦怠心情。风停了,空气中还留有花香,但花已凋谢,暗示美好时光已逝;"日晚倦梳头"一句,写词人懒于梳妆,表明她内心的消沉和倦怠。"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两句则直抒胸臷,表达了词人面对物是人非的境况,一切都已成空,想要倾诉却哽咽落泪的伤感。这四句从外在景物到内心情感,层层深入,将词人的悲凉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下片"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两句承上转下,表明词人听说双溪一带春色依然美好,也想去游玩散心。"双溪"指当时她所在的浙江金华附近的地名,暗示词人想要通过游玩排遣心中的愁绪。然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点明了词人心中的愁绪之重,小小的船只根本承载不了。"舴艋舟"是一种小船,与"许多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愁绪之多之重。这两句是全词的点睛之笔,通过形象的比喻,将无形的愁绪具象化,使人感受到词人心中难以言表的悲伤。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虚实结合,上片以实景实情起笔,下片则以虚拟的游船设想收束,使全词既有真切的生活气息,又有超越现实的想象;二是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如"风住"与"花已尽","物是"与"人非","舴艋舟"与"许多愁"等,使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更加突出;三是情景交融,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相结合,如以暮春花落暗示美好往昔的消逝,以双溪春色代表生活中的一丝希望;四是语言精炼含蓄,"欲语泪先流"和"载不动许多愁"等句,既直白又蕴含深情,读来令人动容。
总之,这首词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和对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词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现实处境的悲叹。词中既有对国破家亡的痛苦,又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后期词作悲苦凄凉而又深沉含蓄的艺术特色。
这首词是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其时金兵进犯,丈夫病故,家藏金石文物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烽火中飘泊流寓。
靖康之变(1127年)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南宋建立。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南渡避难,途中赵明诚不幸病逝,年仅四十九岁。丈夫去世后,李清照失去了精神和生活上的依靠,孤苦伶仃,流离失所。更为痛苦的是,她和丈夫多年收藏的金石文物和图书在战乱中散失殆尽,这些凝聚了夫妻二人心血的珍贵藏品的丢失,对她来说是雪上加霜的打击。
南宋建立后,李清照辗转流落到浙江金华一带。此时的她已是五十一岁的孤寡老人,身处异乡,回首往事,不禁感慨万千。曾经的幸福生活已成过去,眼前只有孤独和凄凉。特别是在暮春时节,当她看到花落风停,更是勾起了对往昔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感伤。这首《武陵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她对故国、故园和亡夫的深切怀念,以及对现实处境的无奈与悲叹。
值得注意的是,李清照的创作生涯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生活安定,与丈夫琴瑟和鸣,作品多写闺中生活,风格清丽婉约;后期则经历了国破家亡、丧夫之痛,作品多表现愁苦忧伤之情,风格沉郁悲凉。这首《武陵春》正是她后期创作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她经历人生巨变后的心境和艺术风格的转变。
这首词以其凄婉动人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成为了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表达愁绪最为深刻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感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