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家人带着锄头前来,大家忙着整理菜园。孩子们在落叶上安睡,鸟儿在夕阳下啁啾鸣叫。炊烟袅袅,村庄的声音传得很远,林中的草木散发着野外的清香。今年的农事多么令人欣喜,天边稻田一片金黄,如同云霞。
《田舍》是范成大晚年退居石湖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和谐恬静的农村生活图景,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丰收的喜悦。
首联"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描写了农家生活中劳作的场景。诗人呼唤家人拿着锄头前来,大家忙着整理菜园。这两句直接点明了"田舍"的主题,表现了农民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和忙碌而有序的劳动场景。"筑圃"指修整菜园,表明这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劳动过程。
颔联"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写出了农村生活中的闲适与自然。孩子们无忧无虑地在落叶上睡觉,鸟儿在夕阳的余晖中欢快地鸣叫。这两句通过对儿童和鸟雀的描写,刻画了农村生活的恬静与和谐,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眠落叶"和"噪斜阳"都是极具画面感的描写,展现了田园生活中动与静的结合。
颈联"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进一步拓展了田园景象的感官体验。炊烟袅袅,村庄的声音传得很远;林中的草木散发着野外的清香。这两句从听觉和嗅觉两个方面丰富了田园生活的感受,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宁静和谐的乡村环境中。"烟火"和"村声"暗示了农家生活的温暖与热闹,而"林菁"和"野气"则表现了自然环境的纯净与美好。
尾联"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丰收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赞美。"乐哉"二字抒发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今岁事"则指当年的农事收成。"天末稻云黄"是一个极为生动的比喻,将远处金黄的稻田比作云霞,表现了丰收景象的壮丽和诗人内心的欢喜。
从艺术表现上看,这首诗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意象丰富,儿童、鸟雀、落叶、斜阳、烟火、村声、林菁、野气、稻云等意象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田园图景;二是感官描写全面,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体验相结合,使诗歌更加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通过对田园景象的描绘,自然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丰收的喜悦;四是结构严谨,首联点题,颔联、颈联铺陈,尾联总结,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这首诗反映了范成大退居石湖后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他摆脱了官场的纷争,回归自然,在田园生活中寻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满足。诗中流露出的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和热爱,对农作物生长和收获的关注,都表明他已经完全融入了这种恬淡闲适的生活方式。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范成大作为一个有担当的文人,即使在退居田园后,仍然关注农民生活,关心农业生产,保持着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田舍》创作于范成大晚年退居石湖的时期。范成大从淳熙三年(1176年)辞官回到家乡石湖(今江苏苏州)后,过着"耕田凿池,栽花种竹,鸡犬相闻,樵牧自得"的隐居生活。这首诗是他在欣赏农家风光后有感而作。
范成大早年曾任职于朝廷,历任多种官职,包括镇江、福州、建康、临安等地通判,宣州、秀州、池州知州,浙东提刑、湖南提点刑狱、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等职,还曾出使金国。他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对人生有着深刻的体悟。在经历了政治上的挫折和对现实的失望后,他选择了归隐田园,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
退居石湖期间,范成大亲身参与并观察了农村的生产劳动,与农民有着密切的接触,对农村生活有着深刻的了解和体验。这种亲身实践使他的田园诗不同于一般文人的理想化描写,而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受。他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被誉为"中国田园诗之集大成者",《田舍》则是他描写农村生活的又一力作。
这首诗创作的背景与南宋的社会环境也有密切关系。南宋时期,国家面临着来自北方金国的威胁,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有担当的文人选择退居田园,以另一种方式关注民生,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范成大的《田舍》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它不仅是对田园生活的描绘,也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回应。
此外,范成大的创作也受到了中国传统田园诗歌的影响,特别是陶渊明的隐居诗作。但他的诗歌更加注重对农村实际生活的描写,更加关注农民的劳动和生活,表现了他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