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已经金黄,杏子长得肥大,麦田里麦花洁白如雪,菜地里菜花已经稀疏。天色渐晚,篱笆旁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彩蝶在悠闲地飞舞。
《四时田园杂兴》是范成大创作的一组描写农村生活的组诗,共六十首,这是其中的第二十五首。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初夏时节江南农村的生动景象,展现了一幅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田园图景。
首联"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直接点明了初夏时节的特征。"梅子金黄"写出了青梅转黄的成熟景象,"杏子肥"则描绘了杏子饱满丰润的状态,两个"子"字的使用,暗示果实已经成形。"麦花雪白"形容麦田里麦穗开花的洁白景象,"菜花稀"则表明菜花已经凋谢殆尽,这些景象共同构成了一幅色彩丰富的初夏图景:金黄的梅子、肥大的杏子、雪白的麦花、稀疏的菜花,通过色彩和形态的对比,展现了不同植物在初夏时节的不同生长状态。
颔联"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则描绘了一个宁静的乡村午后。"日长"二字暗示了夏日的特点,白天变长;"篱落无人过"则从侧面反映了农村的生活节奏,农民们都在田间劳作,因此村落显得格外宁静。"惟有蜻蜓蛱蝶飞"一句写出了在这宁静的背景下,唯有蜻蜓和彩蝶在自由飞舞,为静态的画面增添了一丝动感,形成了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色彩丰富,"金黄"、"雪白"等色彩词汇直接点明,使画面鲜明生动;二是动静结合,静态的景物描写中穿插动态的蜻蜓彩蝶,使画面富有生命力;三是意境优美,通过对初夏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恬静、和谐的田园氛围;四是语言平实自然,不加修饰,却能准确传达作者所见所感。
从内容上看,这首诗忠实记录了南方农村初夏时节的真实景象,反映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状态。作者通过细腻的观察,捕捉到了不同农作物在初夏时节的生长特点,以及农村特有的生活节奏。诗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农民劳作的场景,但通过"无人过"侧面反映了农民们忙于农事的现实,体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了解和关注。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组诗被誉为"中国田园诗之集大成者",这首诗作为其中一首,充分展现了作者"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和对农村生活的真切体验。通过简洁而传神的笔触,作者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初夏田园图,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恬静美好的乡村世界中。
《四时田园杂兴》创作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至淳熙三年(1176年)间,当时范成大退居苏州石湖(今江苏苏州)家乡,过着"耕田凿池,栽花种竹,鸡犬相闻,樵牧自得"的生活。这组诗共六十首,记录了四季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誉为"中国田园诗之集大成者"。
范成大出身官宦世家,年轻时曾任职于朝廷,担任过外交使节,出使过金国,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但在经历了仕途的坎坷和朝廷的黑暗后,他选择了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在石湖居住期间,他亲身参与并观察了农村的生产劳动,与农民有着密切的接触,对农村生活有着深刻的了解和体验。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创作于范成大退居石湖期间,描写的是初夏时节石湖一带的农村景象。这首诗是范成大基于自己的亲身观察和体验而创作的,真实地反映了南宋时期江南农村的生活状态和自然风貌。
值得注意的是,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与一般的田园诗不同,它不是文人的理想化描绘,而是基于作者亲身参与农村生活的真实记录。正如范成大自己所说:"余家本农"、"余田舍岁岁种瓜"、"吾家蚕作苏州法",这些都表明他确实参与了农业劳动,对农村生活有着真切的体验。正是这种亲身体验,使得他的田园诗不仅有美的享受,还有生活的质感,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组诗的创作,一方面体现了范成大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对农村现实的关注和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在南宋政治日益衰败的背景下,范成大选择回归自然,在田园中寻找人生的意义和心灵的慰藉,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的艺术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