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停地寻寻觅觅,内心冷冷清清,心情凄凄惨惨戚戚。在这忽暖还寒的季节,最难保养身体。喝了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抵挡得住傍晚袭来的急风?大雁飞过,正让我伤心,因为它们是往日的老相识。
满地的菊花堆积着,都已憔悴凋零,如今有谁愿意去采摘它们呢?我守着窗子,独自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又兼着细雨,到黄昏时分一滴一滴地落下。像这样的境况,怎么能用一个"愁"字来形容得尽呢!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最著名的词作之一,也是婉约词的代表作。这首词以深沉的情感和精妙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悲凉,表达了她对故国与故人的深切怀念,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伤感之作。
上阕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一连用九个叠字形容自己的行动与心情,营造出一种凄清、忧伤的氛围。"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点明了时令——暮春时节,气候变化无常,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不安与焦虑。"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写出了词人借酒消愁却无法排解的苦闷。"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则通过南飞的大雁勾起词人对往昔的回忆,"旧时相识"既指大雁,也指故国与故人,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下阕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起笔,描绘了满地凋零的菊花,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也暗示了词人自身的处境与心境。"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直接表达了词人的孤独与漫长的等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则通过梧桐叶上滴落的雨滴,渲染出一种凄凉、寂寞的氛围,与词人的心境相呼应。最后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作结,将愁绪推向高潮,表明如此境况,单用一个"愁"字无法形容,显示了词人内心无尽的悲伤。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叠字的大量运用,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等,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和表现力;二是白描手法的运用,通过对具体事物和场景的描写,如黄花、窗户、梧桐雨等,表达深沉的情感;三是情景交融,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凄凉而动人的画面;四是层层递进的结构,从寻觅到伤感,再到孤独,最后归结到无尽的愁绪,情感表达由浅入深,气氛由萧瑟到凄凉。
总之,这首词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词人国破家亡后的凄苦心境,表达了她对美好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处境的悲叹。词中充满了浓重的愁绪,却又不失含蓄美,体现了李清照词作婉约、清丽而又深沉的艺术特色。
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具体写作时间待考。有人认为作于南渡以后,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去世,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有人则认为是中年时期所作。
李清照早期生活优渥,与丈夫赵明诚琴瑟和谐,共同收藏金石图书,以诗文自娱,生活安定而幸福。然而靖康之变(1127年)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国家陷入战乱。李清照被迫南渡,辗转流离,家业荡然无存。更为不幸的是,丈夫赵明诚在南渡途中病逝,使她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精神的寄托。
南渡后,李清照生活困顿,心情抑郁。她既忧国伤时,又哀己怜身,孤苦伶仃的生活使她倍感凄凉。这首《声声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她对故国、故园和亡夫的深切怀念,以及对现实处境的无奈与悲叹。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词与李清照早期作品风格迥异。早期作品多写闺情闺怨,题材多为描写花鸟风月和日常生活,风格婉约清丽;而这首词则充满了凄凉悲苦之情,反映了词人心境的巨大变化,也反映了她在艺术风格上的转变,呈现出一种沉郁悲凉、凄婉动人的特色。
这首《声声慢》因其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成为了李清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伤感之作,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感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