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流芳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 北宋 · 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现代汉语译文

我常常记得那天在溪边亭子里一直待到黄昏,喝得酩酊大醉不知归路。兴致尽了才晚上回船,不小心划入了荷花深处。急着渡过去,急着渡过去,却惊飞了一滩的鸥鹭。

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早期的代表作,全词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一次溪游经历,展现了词人年轻时代的率真性情和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出一种闲适、自由的生活情趣。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开篇即点明这是对往事的回忆,词人回忆自己曾在溪边亭子里流连忘返,直到日暮,饮酒沉醉,不知归路。这两句表现了词人的率真性情和洒脱态度,也为下文的情节做了铺垫。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继续叙述事件的发展,当兴致尽了,想要回船时,已是晚上,不小心将船划入了荷花丛中。"误入藕花深处"既是对客观情景的描述,也暗含词人对美好景色的留恋和沉醉。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是全词的点睛之笔。"争渡"两字连用,表现了词人急于摆脱困境的心情,而"惊起一滩鸥鹭"则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水鸟受惊飞起的画面,带有一种动态美和意外之美。这一情景的描绘,既表现了自然的和谐与生机,又流露出词人对打扰这份和谐的一丝歉意,体现了她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语言简练而生动,五十八个字勾勒出一幅完整的画面,富有动态感和画面感;二是情景交融,通过对具体情景的描写,表现词人的性情和情感;三是结构紧凑,起承转合,层次分明,情节完整;四是意境优美,通过溪亭、荷花、鸥鹭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新、恬淡、自然的艺术境界。

总之,这首词通过对一次溪游经历的回忆,展现了词人年轻时代的率真性情和对自然的热爱,流露出一种闲适、自由的生活情趣,是李清照早期词作的典型代表,体现了她清新明丽、自然率真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北宋著名学者,幼时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她自幼聪慧好学,熟读诗书,才华横溢。在未嫁给赵明诚之前,李清照生活优裕,心态开朗,常与亲友游览山水,吟诗作赋,生活自由而充满情趣。

这首词正是李清照年轻时期的作品,描写了她与友人游览溪亭,酒酣兴尽,误入荷花深处的经历。那时的她还未经历后来的国破家亡、丧夫之痛,心境开朗,生活恬适,作品中也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和对自然的热爱。

与李清照后期因国破家亡而创作的充满悲凉感伤的词作相比,这首早期的《如梦令》显得格外清新明丽,自然率真,展现了她年轻时代的另一面,也为我们理解李清照的艺术风格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这首词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记录了宋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尚和文人的精神世界,为我们了解北宋时期的文化生活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作者简介

李清照 (1084-约1155)

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北宋著名学者,幼时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二十岁时,她嫁给了金石学家赵明诚,夫妻二人志同道合,共同收藏和研究古籍书画和金石碑帖,生活十分恬适。这一时期,她的词作多写闺中生活,情调婉丽,内容多为描写花鸟风月和日常闺中生活。但靖康之变后,金兵南侵,国破家亡,李清照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丈夫赵明诚在南渡途中病逝,使她失去了生活的依靠。这一时期,她的词风转为悲凉,多表达国破家亡的悲痛和个人的遭遇。李清照的词语言清丽,感情真挚,尤长于抒写愁情别绪。她的词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生活安定,以写闺情、咏物为主,词风委婉含蓄;后期则以写身世之感、国事之忧为主,词风悲凉沉郁。

返回李清照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