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流芳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 南宋 · 词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现代汉语译文

良辰美景双星相会的夜晚,牛郎织女因耕织懒惰,恐怕是遭到了群仙的嫉妒。明月姐姐愁眉不展,更无奈的是风姨还吹来了雨水。

匆匆相逢,还不如不见,只会再次搅动离别的愁绪。新的欢乐抵不过旧日的愁苦,反而又添加了新的愁绪带回去。

赏析

《鹊桥仙·七夕》是范成大以七夕牛郎织女相会为题材的代表作,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演绎了这一古老爱情传说中短暂相会的愁苦。全词通过拟人化和巧妙的比喻,将神话故事人间化,表达了相聚短暂而离别漫长的感伤。

上片开篇"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点明七夕主题和牛郎织女的处境。首句"双星良夜"交代了时间和对象,双星指牛郎星与织女星;"耕慵织懒"引用了牛郎织女因相爱而疏于职守的神话背景;"应被群仙相妒"则点明他们被迫分离的原因是遭到了众仙的嫉妒。这三句简练地概括了七夕神话的背景,为下文展开做了铺垫。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进一步展开了"群仙相妒"的具体表现。这里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将月亮和风拟人化为月姐姐和风姨。月姊垂眉不展,流露出对牛郎织女命运的同情;而风姨则吹来雨水,暗示自然力量对这对恋人的阻挠。这种将自然现象人格化的手法,使神话故事更加生动感人,同时也暗示了现实中七夕之夜可能阴雨连绵的情景。

下片承接上片,直接描写牛郎织女短暂相会的情形。"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表达了相见不如不见的无奈心情。"草草"二字点明了相会的匆忙和短暂,而"争如休见"则表明这种短暂的相聚反而加重了离别的痛苦,因为它会"重搅别离心绪",再次搅动那些因分离而产生的愁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是全词的点睛之笔,深刻表达了短暂相聚带来的复杂情感。"新欢"指每年七夕短暂相聚的喜悦,而"旧愁"则是长年分离的痛苦。词人以"新欢不抵旧愁多"点明这种短暂的欢乐无法弥补长久分离的痛苦,反而因为必然的再次分离而"倒添了、新愁归去",使他们带着新的忧愁分别。这一结构设计巧妙,将"新"与"旧"、"欢"与"愁"对举,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爱情悲剧的深度。

从艺术表现上看,这首词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将月亮、风等自然现象人格化,使神话故事更加生动;二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如"新欢"与"旧愁"、短暂相聚与长久分离的对比,突出了牛郎织女爱情悲剧的深度;三是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如"草草"、"重搅"等词语生动传神;四是情感深沉,通过牛郎织女的故事,表达了对人间情爱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这首词虽然表面上写的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但实际上也反映了人间情感的普遍性。它触及了相聚与分离、欢乐与忧愁、理想与现实等人生主题,表达了对爱情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这种将神话传说人间化的处理方式,使这首词超越了单纯的神话描写,成为一首深刻反映人间情感的力作。

创作背景

《鹊桥仙·七夕》创作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当时范成大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根据《范成大年谱》记载,这一年秋末,范成大收到好友周必大的来信,信中高度评价了范成大的这首七夕词,称其"尤道尽人间情意,盖必履之而后知耳。奇绝!奇绝!"

这一时期,范成大已经在仕途上有了相当的阅历和经验。他早年曾任职于朝廷,历任多种官职,包括镇江、福州、建康、临安等地通判,宣州、秀州、池州知州,浙东提刑、湖南提点刑狱、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等职,还曾出使金国。他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对人生的聚散离合有着深刻的体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七夕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节日,人们通过庆祝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和珍视。然而,范成大在这首词中并没有简单地歌颂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从一个更为深沉的角度,思考了相聚短暂而离别漫长的人生命题。这种思考与他自身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反映了他对人生聚散的深刻体悟。

此外,范成大的这首词也与南宋社会的现实背景有关。南宋时期,国家处于危机之中,社会动荡,人们的生活充满了离别和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牛郎织女的故事作为一个象征,不仅代表了个人情感的聚散,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情绪。通过对牛郎织女爱情悲剧的演绎,范成大表达了对现实生活中离别与相聚、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

综上所述,《鹊桥仙·七夕》的创作背景包括范成大个人的仕途经历、对人生聚散的体悟,以及南宋时期的社会现实。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范成大对七夕主题的独特理解和艺术表达,使这首词超越了单纯的节日描写,成为一首深刻反映人间情感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范成大 (1126-1193)

范成大,字至能,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散文家、词人,谥号文穆。范成大出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26年),正值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徽钦二帝被掳,这一大变故给他的一生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于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中进士,历任镇江、福州、建康、临安等地通判,宣州、秀州、池州知州,浙东提刑、湖南提点刑狱、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等职,曾出使金国,与金国使节谈判。后因政见不合,屡受排挤,于淳熙三年(1176年)退居石湖,专心于诗文创作。范成大早年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尤其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最终形成了自己平易浅显、清新妩媚的风格。他的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其《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被誉为"中国田园诗之集大成者"。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除诗歌外,他的词、散文、游记也有很高成就,词风清丽婉约,游记《吴船录》、《骖鸾录》、《桂海虞衡志》等则详细记录了南宋时期的地理、风土人情。

返回范成大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