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流芳

满江红·清江风帆甚快作此与客剧饮歌之

范成大 · 南宋 · 词

千古东流,声卷地,云涛如屋。 横浩渺、樯竿十丈,不胜帆腹。 夜雨翻江春浦涨,船头鼓急风初熟。 似当年、呼禹乱黄川,飞梭速。 击楫誓、空警俗。 休拊髀,都生肉。 任炎天冰海,一杯相属。 荻笋蒌芽新入馔,鹍弦凤吹能翻曲。 笑人间、何处似尊前,添银烛。

现代汉语译文

江水自古向东流,水声轰鸣震撼大地,波涛如屋舍般高耸。广阔的江面上,十丈高的桅杆,似乎承受不住被风鼓满的帆篷。夜里雨水翻腾江面,春天的河岸水位上涨,船头的鼓声急促,风力已经成熟。像当年大禹治水时的混乱黄河,船行如飞梭般迅速。

击打船桨发誓要奋发图强的壮举,如今只是徒然惊动世俗。不必像刘备那样拍打大腿感叹,因为大腿上都已经长满了肉。就让我们在炎热的天气和寒冷的时节,一杯接一杯地畅饮吧。荻笋和蒌芽这些新鲜的时令菜肴已经上桌,乐师们能奏出动听的乐曲。笑看人间,哪里比得上我们眼前这场酒宴,请添上银烛照明,让我们尽情欢饮。

赏析

《满江红·清江风帆甚快作此与客剧饮歌之》是范成大创作的一首豪放词,以乘船畅饮为题材,表面上描绘了快意畅游的场景,实则隐含了词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报国无门的悲愤。全词意象壮阔,气势磅礴,运用了丰富的典故,情感上由表面的豪放到内在的深沉,构成了一幅复杂的心灵图景。

上片主要描写乘船行于清江上的壮观景象。开篇"千古东流,声卷地,云涛如屋"气势恢宏,描绘了江水自古向东奔流,水声轰然震撼大地,浪涛如屋舍般高耸的壮阔景象。"横浩渺、樯竿十丈,不胜帆腹"则写出了江面广阔无边,桅杆高耸,帆篷被风鼓满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的雄伟和船行的迅疾。"夜雨翻江春浦涨,船头鼓急风初熟"进一步描绘了春季江水丰盈,风雨交加中船行的紧张气氛。"似当年、呼禹乱黄川,飞梭速"则将眼前的景象与大禹治水时的情形相比,形象地表现了江水奔流和船行迅速的特点,同时也暗含了词人对古代圣贤功业的敬仰和对国家兴亡的关切。

下片则转向词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击楫誓、空警俗。休拊髀,都生肉"运用了两个历史典故:一是晋代祖逖闻鸡起舞、击楫誓报国的故事,二是汉末刘备拍打大腿感叹时勤王不成,大腿都长满了肉的典故。这两个典故都表达了词人想要报国却无路可走的悲愤之情。"任炎天冰海,一杯相属"表明词人只能借酒消愁,在各种艰难环境中以酒为伴。"荻笋蒌芽新入馔,鹍弦凤吹能翻曲"则描写了宴饮的场景,时令菜肴和动听的音乐,营造了一种表面欢乐的氛围。尾句"笑人间、何处似尊前,添银烛"表明词人沉浸在灯烛辉煌的宴饮中,但这种欢乐却难以掩饰他内心的失落和悲哀。

从艺术表现上看,这首词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意象壮阔,如"千古东流"、"云涛如屋"、"浩渺"等,构建了一个广阔的自然空间;二是典故运用丰富而贴切,如大禹治水、祖逖击楫、刘备拊髀等,既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又深化了情感表达;三是情感复杂,表面上的豪放与内心的悲愤形成对比,构成了一种复杂的情感结构;四是语言豪迈奔放,节奏明快,符合词人乘风破浪、与客畅饮的创作情境。

这首词反映了范成大作为一个有担当的文人,面对国家局势而产生的复杂情感。他生逢南宋,目睹了国家的分裂和民族的危机,虽然担任过重要官职,但在政治上却屡遭排挤,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种报国无门的失落感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通过这首表面豪放的词作得到了深刻的表达。词人借助壮丽的自然景象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构建了一个既反映现实又表达理想的艺术世界,体现了他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创作背景

《满江红·清江风帆甚快作此与客剧饮歌之》的创作背景与范成大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历史环境密切相关。虽然词题未明确交代创作时间,但从其内容和风格来看,很可能创作于范成大仕途中期或晚期。

范成大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26年),正值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徽宗、钦宗被俘。这一国家的巨大变故给他的一生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于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中进士,历任多种官职,包括镇江、福州、建康、临安等地通判,宣州、秀州、池州知州,浙东提刑、湖南提点刑狱、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等职,还曾出使金国,与金国使节谈判。

在仕途中,范成大亲眼目睹了南宋王朝的衰败和国家分裂的痛苦。虽然他担任过重要职务,但在政治上却常常受到排挤,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特别是在出使金国的经历中,他亲身感受到了国家的屈辱和民族的危机,这些经历都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可能是范成大在清江(可能指的是洞庭湖或其他江河)乘船与友人畅游时的即景之作。词题明确指出是"清江风帆甚快作此与客剧饮歌之",表明是在船行迅速、与客人畅饮的情况下创作的。当时的具体环境是风高浪急,船行如飞,词人心情复杂,既有对自然景观的欣赏,也有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从词中运用的典故和表达的情感来看,范成大此时应该已经经历了政治上的挫折和失意,对于报国无门、理想难以实现感到深深的悲哀。他只能借酒浇愁,在快意的畅游中寻找暂时的解脱。这种复杂的心情,既有表面的豪放不羁,又有内心的悲愤不平,正是当时南宋文人面对国家困境时的普遍情绪。

作者简介

范成大 (1126-1193)

范成大,字至能,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散文家、词人,谥号文穆。范成大出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26年),正值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徽钦二帝被掳,这一大变故给他的一生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于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中进士,历任镇江、福州、建康、临安等地通判,宣州、秀州、池州知州,浙东提刑、湖南提点刑狱、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等职,曾出使金国,与金国使节谈判。后因政见不合,屡受排挤,于淳熙三年(1176年)退居石湖,专心于诗文创作。范成大早年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尤其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最终形成了自己平易浅显、清新妩媚的风格。他的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其《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被誉为"中国田园诗之集大成者"。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除诗歌外,他的词、散文、游记也有很高成就,词风清丽婉约,游记《吴船录》、《骖鸾录》、《桂海虞衡志》等则详细记录了南宋时期的地理、风土人情。

返回范成大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