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流芳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黄庭坚 · 北宋 · 词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 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 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现代汉语译文

在天涯异地也能收到来自江南的消息。梅花绽放,知道春天就要来临了。深夜里微风轻拂,梅香缓缓飘来。没想到清晨时梅花已经全部开放,尤其是朝南的枝头。

梅花像是在玉台前梳妆打扮,涂抹胭脂粉黛,美得让人心生嫉妒。花香如粉末般飘到我的眉心停驻。平生我最深切的愿望就在这杯中。离开故国已经十年,人已经老去,但少年时的心却未曾改变。

赏析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是黄庭坚被贬谪宜州期间的代表作品,以咏梅为主题,抒发了作者在天涯异乡的感慨和对故国的思念。全词意境优美,情感真挚,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虽历经沧桑但依然保持的坚韧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上片主要描写在异地宜州所见到的梅花。"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开篇即点出在遥远的天涯异乡也能看到来自江南的信息——梅花的绽放预示着春天的临近。这一句直接点出了词人的处境:身在天涯,心系江南。"夜阑风细得香迟"描绘了夜深人静时,微风轻拂,梅香缓缓飘来的美妙情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细腻感受。"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则写清晨醒来发现梅花已经全部开放,尤其是朝南的枝头更是盛开,这里的"南枝"既是写实,又暗含了词人对南方故土的思念之情。

下片则由梅花的描写转向词人的内心感受。"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以拟人的手法描绘梅花如同在玉台前梳妆打扮,美得让人嫉妒,花香仿佛飘到眉心停留,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平生个里愿杯深"一句表明词人最深切的愿望就在这杯中,暗示了他借酒消愁、寄情于酒的心境。"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是全词的点睛之笔,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离开故国已经十年,虽然人已经老去,但内心依然保持着少年时的情怀和抱负。这一句既是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也是对自己坚持初心的肯定,情感真挚深沉。

这首词在艺术上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情景交融,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自然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二是意象丰富,如"梅花"、"江南"、"天涯"、"南枝"等,构建了一个充满思乡情绪的意境;三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如"天涯"与"江南"、"老尽"与"少年心"等,突出了词人内心的矛盾和复杂情感;四是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如"梅破知春近"、"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等名句,言简意赅,意蕴深远。

总体来看,这首词通过咏梅,将天涯与江南、老去的身体与不老的心灵进行了对比,既表现了词人在异乡见到梅花的喜悦,又抒发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悟。词中流露出的不平与愤懑之情,以及面对逆境仍然保持的坚韧精神,体现了黄庭坚孤清抑郁的人格风貌,是他晚年被贬谪生活的真实写照。

创作背景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创作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冬天,当时黄庭坚正被贬谪至广西宜州(今广西河池市宜州区)。这是他第二次被贬谪,原因是他在《承天院塔记》中有所讽刺,被朝廷指责为"幸灾谤国",因此被除名,押送至宜州编管。

黄庭坚的第一次被贬是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至此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时间。这十年间,他先后被贬至黔州(今重庆忠县)、涪州(今四川绵阳)等地。这些地方都远离京城,环境艰苦,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然而,正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黄庭坚的文学创作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宜州位于广西北部,地处偏远,气候湿热,环境恶劣。对于一个已经年近花甲的北方文人来说,在这样的地方生活无疑是一种折磨。然而,当黄庭坚在这异地他乡看到梅花绽放时,内心涌起了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也有对故国的思念,还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这首词创作于他到达宜州的当年冬天,是他在贬谪生活中的真实感受。通过对梅花的咏颂,他表达了自己虽身处逆境,但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坚持。同时,词中也流露出一种不平与愤懑之情,这是他面对政治打击和人生挫折的自然反应。

值得一提的是,黄庭坚在这首词中提到的"去国十年"正好对应了他第一次被贬至今的时间跨度,表明他一直铭记着这段经历。而"老尽、少年心"则表明,尽管经历了政治上的挫折和岁月的流逝,他内心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热情和抱负,展现了一个文人在逆境中的精神风貌。

作者简介

黄庭坚 (1045-1105)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创始人。黄庭坚出身官宦家庭,幼时受到良好的教育,二十九岁中进士。他曾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等职,但因受到新党的排挤,屡遭政治迫害,被贬为黔州、涪州、宜州等地的小官,晚年客死宜州。黄庭坚在文学上成就卓著,尤其在诗歌和书法方面。他是北宋后期著名的文学家,与苏轼交情深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他的诗歌创作受到苏轼的影响,但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主张"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创作理论,强调对前人作品的创造性转化,讲求创新。黄庭坚开创了"江西诗派",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他的诗歌注重用典,讲求锤炼字句,追求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形成了"山谷体"。在书法艺术上,黄庭坚也具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行草书刚柔相济,笔力雄健,节奏明快,富有变化,为"宋四家"之一,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返回黄庭坚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