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在北方的海边而你住在南方的海边,想托北飞的大雁捎信给你却不可能做到。
回忆起过去春风中在桃李树下共饮一杯酒的情景,十年来我们只能各自在江湖风雨中独自点灯读书。
我持家只有四面空墙,治病也不期望能像名医那样有断臂的经历(意指没有高超的医术)。
想象着你读书到头发变白的模样,猿猴在瘴气弥漫的溪边啼哭着。
《寄黄几复》是黄庭坚写给好友黄几复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各自生活处境的感叹。这首诗以其含蓄深沉的情感和精炼的语言成为传诵千古的友情诗篇。
首联"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点明诗人与友人天各一方的现实,以及相互通信的困难。"北海"和"南海"在这里既是实指两人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暗示了他们之间的遥远距离。"寄雁传书"用了古代文人常用的典故,表达了渴望联系却无法实现的无奈。
颔联"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是全诗最为著名的两句,也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桃李春风一杯酒"回忆两人过去共饮畅谈的美好时光;"江湖夜雨十年灯"则指两人分别后,各自在江湖风雨中独自点灯度过漫长岁月。这一联将友情与时间、空间相结合,表达了深厚的情谊,意境深远。
颈联"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描述了诗人自己生活的窘迫。"四立壁"指家中只有四面空墙,表明生活清贫;"不蕲三折肱"用了《论语》中"三折肱而成良医"的典故,表示自己没有高超的医术来治愈生活的疾苦。这两句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友人处境的担忧。
尾联"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想象友人在南方瘴疠之地的生活情景。"读书头已白"表达了友人勤奋读书却依然官位卑微的感慨;"隔溪猿哭瘴溪藤"则描绘了南方潮湿多瘴气的环境中,猿猴哀鸣的凄凉景象,暗示友人生活环境的艰苦。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情感真挚,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北方与南方,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二是善用典故,如"寄雁传书"、"三折肱"等,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三是意象丰富,如"桃李春风"、"江湖夜雨"、"隔溪猿哭"等,构建了丰富的意境;四是语言平实而富有哲理,尤其是"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两句,以简练的语言概括了友情的深厚,被后世广泛传诵。
《寄黄几复》创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当时黄庭坚任职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监,而其好友黄几复(名介)则任职于遥远的四会县(今广东四会县)。两地相距数千里,一个在北方,一个在南方,可谓天各一方。
这一时期,黄庭坚的政治道路并不顺遂。他虽然才华横溢,但因为与苏轼等人交好,属于旧党,常受到新党的排挤。他曾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等职,但后来被贬为地方小官。这首诗创作时,他正任职德平镇监,这是一个比较低微的职位。
黄几复与黄庭坚是少年时代的挚友,两人有着深厚的交情。据史料记载,他们年轻时曾一起游学、读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此时黄几复远在南方任四会县知县,两人分处中国的南北两端,几乎是天涯海角。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书信往来十分困难,更遑论相见。
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黄庭坚遥想远方的友人,回忆过去共同的美好时光,感叹现今各自身处艰难环境中的无奈,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友情诗篇。诗中流露出的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彼此生活处境的关切,真挚动人,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咏友情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