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个傻孩子一样完成了公务,傍晚时分我倚靠在快阁东西两侧眺望远方的晴空。
满山落叶中天空显得格外辽阔,清澈的江面上一道月光清晰映照。
红色的琴弦因思念佳人而不再弹奏,微醺的双眼因美酒而略显朦胧。
远方归家的船只上传来悠扬的长笛声,我的心愿与自由自在的白鸥结为盟友。
《登快阁》是黄庭坚任泰和县知县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在公务之余登临快阁,欣赏自然美景,寄托心情的抒情之作。全诗以登高望远为主题,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晚景,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的旷达心境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前两句"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交代了诗人登阁的时间和心情。"痴儿"是诗人对自己的自嘲,表示自己像个天真的孩子,暂时忘却了官场的烦恼和压力。"快阁东西倚晚晴"描绘了诗人在晴朗的傍晚时分,倚靠在快阁东西两侧眺望远方的情景,既交代了场景,也表明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中间四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描绘了诗人所见所感。"落木千山天远大"写出了秋天落叶的山峦下天空显得格外辽阔的壮丽景象;"澄江一道月分明"则描绘了江水清澈,月光明亮的美丽画面。这两句景色描写雄浑而又清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感受。"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一些感慨,红色的琴弦因思念佳人而不再弹奏,微醺的双眼因美酒而略显朦胧,表达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
最后两句"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万里归船弄长笛"写出了远处归家船只传来的悠扬笛声,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此心吾与白鸥盟"则表达了诗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与白鸥结盟,象征着对超然物外生活的追求。这一结尾充满了哲理意味,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真实向往。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景物描写细腻生动,意境开阔深远,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全诗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完美融合,通过对秋日傍晚高阁远眺的场景描绘,抒发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体现了黄庭坚诗歌"豪放中见清丽"的艺术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此诗有另一个版本,其中包含"自是曹豳当行乐,莫学伊周苦用心"的名句,表达了诗人不愿过分拘泥于功名利禄,而是向往如曹操、陶渊明那样能够在仕途之外找到精神寄托的生活态度。这一思想在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中多有体现,也成为了他诗歌风格的重要特征。
《登快阁》创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当时黄庭坚在吉州泰和县(今属江西)任知县。诗人在完成公务之余,常常登上位于澄江之上的快阁,欣赏那里"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清一统治·吉安府》)的美景。
这一时期,黄庭坚正处于仕途发展的重要阶段。他在欧阳修的推荐下,于1079年进入翰林院任职,后来因政治原因被调离京城,来到地方任职。在泰和县任职期间,黄庭坚一方面认真履行知县职责,另一方面也在文学创作上不断精进,与苏轼等文人保持着密切的交流。
快阁位于泰和县城近郊的澄江之上,是当地著名的景点,因其位置高峻,视野开阔,可以俯瞰江山,远眺千里,故而得名。诗人登临此阁,望着澄江流水,远处的山峦和天空,内心涌起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思考,因而创作了这首意境深远的诗作。
黄庭坚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与苏轼交情深厚,同属旧党,因此在政治上常受到新党的排挤。在地方任职期间,他一方面认真处理政务,另一方面也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逐渐形成了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这首诗正是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某些困境和精神上的超脱追求,表达了他对于自然闲适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