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四周都是山。其中西南方向的众多山峰,树木山谷特别美丽,远远望去,草木茂盛而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在山中行走六七里路,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之间流出来的,是酿泉。山路盘旋曲折,有一座亭子像鸟儿展翅一样建在泉水上面的,就是醉翁亭。建造这座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亭子取名的是谁呢?是太守给自己取的称号。太守与客人来到这里饮酒,喝一点酒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称为醉翁。醉翁的心思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美景上。山水的乐趣,是心里感受到了,而借着喝酒表达出来的。
如果说日出时山间的雾气消散,云归去时山洞变暗,这种明暗交替的变化,是山间的早晚景色。野花盛开散发幽香,美丽的树木挺立形成浓密的树阴,空气清新高洁,水位下降时河中的石头显露出来,这是山间四季的景色。早晨去游玩,傍晚回来,四季的景色不同,欣赏的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在路上唱歌的,在树下休息的,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和,老人小孩互相搀扶,来来往往不断的,是滁州人来游玩。在溪边垂钓,溪水很深所以鱼长得肥美;用泉水酿酒,泉水清香所以酒味醇厚;山中的野味和蔬菜,丰富多样地摆在面前的,是太守的宴席。宴席上的欢乐,不是丝竹乐器的演奏,而是射箭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赢了棋局,酒杯酒筹纵横交错,人们起起坐坐喧闹嘈杂,这是众宾客欢乐的表现。满头白发,懒散地坐在其中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照在山上,人影零乱,太守回去了,宾客也跟着离开。树林中光线阴暗,鸟叫声此起彼伏,游人离去后鸟儿也很欢乐。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很快乐,却不知道太守的乐趣是什么。能够在醉酒时与众人同乐,清醒时又能用文字记述这种乐趣的,就是太守。这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名篇,也是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的典范之作。全文记述了欧阳修在滁州做太守时,游览琅琊山,与民同乐的情景,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为政以民为本的思想。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段介绍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醉翁"的由来;第二段描写了山间四季的景色变化;第三段描写了山中游人和宴会的欢乐场景;第四段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揭示了"醉翁"的真正快乐来源,即与民同乐。
在艺术表现上,全文巧妙地运用了映衬、对比等手法。如描写琅琊山的美景是为了衬托人们的欢乐,描写宴会的盛况是为了突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尤其是最后一段,通过对比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和太守之乐,揭示了"醉翁"的真正快乐是与民同乐,这种快乐比单纯享受山水之美和饮酒作乐更加深层次。
语言方面,全文语言清丽流畅,平易自然,又富有韵律美。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等句,对仗工整,音节和谐。文章还大量使用"者"字句,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思想内容上,全文体现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乐民之乐"的为政理念。太守虽贵为一方之长,却能与百姓同乐,反映了作者心系民众的情怀。同时,文章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醉翁亭记》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名篇,不仅因为它文笔优美,结构严谨,更在于它所表达的思想境界和人文关怀,展现了一个仁政爱民的地方官员形象,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当时欧阳修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这一贬谪经历对欧阳修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折点。
欧阳修原本是朝廷重臣,曾与范仲淹等人一起推行庆历新政,力图改革弊政,振兴国家。但是,新政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引起强烈反对,仅实行一年多就被废除。欧阳修也因此被贬为滁州太守。尽管身处逆境,但欧阳修并没有消沉,而是积极履行太守职责,关心民生,同时也不忘游览名胜,寄情山水。
滁州位于安徽东部,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尤其是琅琊山更是风景优美。欧阳修常常带领宾客到琅琊山游览,在山中的酿泉旁边,有一个名为"醉翁亭"的亭子,是山中和尚智仙所建,欧阳修自号"醉翁",并以此名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名作。
这篇文章一方面记述了琅琊山的美景和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情景,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在政治受挫后的心态调整和人生态度。"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名言,既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暗含了他对政治现实的超脱和对理想的坚持。
《醉翁亭记》的创作,不仅是欧阳修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政治理想和为政理念的体现。尽管身处逆境,他仍然坚持"与民同乐"的理念,关心民生,这种精神境界使得此文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