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流芳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 北宋 · 序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作《伶官传》。

现代汉语译文

唉!国家由盛转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人为的因素吗?探究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到天下的原因和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了解这个道理了。

据说晋王李克用将要去世的时候,赐给儿子庄宗三支箭,并且告诉他说:"后梁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拥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而他们都背叛后晋归顺后梁。这三个方面,是我未了的心愿。把这三支箭给你,你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志向!"庄宗接受了,把它们收藏在祖先的庙里。后来他出兵,就派官员用一头小牲口祭告祖庙,请出那三支箭,盛放在锦囊里,背着走在军队前面,等到打了胜仗回来,再把箭放回祖庙。

当庄宗用丝绳捆绑燕国父子,把后梁君臣的首级装在匣子里,进入太庙,归还先王的箭,并向先王报告胜利的消息时,他的意气之盛,可以说是多么壮观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听到一个人在夜间呼喊,各地响应叛乱的人就有四处,仓促地往东逃跑,还没有看见敌军士兵就溃散了,君臣互相看着,不知道逃往哪里好。以至于向上天发誓断发明志,眼泪流下来沾湿了衣襟,是多么衰败啊!难道是得到天下困难而失去天下容易吗?还是探究他成功和失败的事迹,都是人为的因素呢?

《尚书》说:"自满会招致损害,谦虚能得到好处。"忧心操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己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所以当后唐庄宗兴盛的时候,天下的豪杰,没有人能够与他相争;等到他衰落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就使他处于困境,而且自己死亡国家灭亡,成为天下人的笑柄。祸患经常积累于细微处而不被注意,而聪明和勇敢的人也往往陷入他们所沉溺的事物中不能自拔,难道只有伶人是这样吗!

我写《伶官传》。

作品赏析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欧阳修《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序言,用简洁有力的语言阐述了国家兴衰的道理,揭示了后唐庄宗由盛而衰的原因,具有深刻的历史警示意义。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开篇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中心论点,直接点明国家的兴衰虽然表面上看是天命,实际上是由人的因素决定的。接着以后唐庄宗的故事为例,详细描述了他如何在父亲的遗愿指引下,努力奋斗,最终统一天下的过程,展现了其全盛时期的气势;然后笔锋一转,描述了他沉迷于逸乐后,国家迅速衰败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最后引用《尚书》中的名言,总结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点明庄宗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沉溺于享乐,并以此告诫人们警惕自满和放纵。

在艺术表现上,欧阳修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庄宗盛衰两个时期进行了鲜明对比:盛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意气风发;衰时"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逃窜,前后形成强烈反差,使读者深刻感受到人事对国家兴衰的决定性影响。语言简练精炼,如"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简短几句话就概括了庄宗的盛衰历程,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思想内容上,本文揭示了"满招损,谦得益"的古训,强调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具有深刻的政治警示意义。欧阳修通过分析历史上的兴衰案例,指出了国家兴盛与衰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统治者的态度和行为,而非所谓的"天命",体现了作者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同时,"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警句,道出了灾祸往往由微小事物积累而成,而有智慧和勇敢的人也会因沉溺于某事而导致失败的深刻道理,具有普遍的哲理性。

《五代史伶官传序》以简短的篇幅,阐述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和政治哲理,文辞简练而意蕴深远,是欧阳修散文中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史论文的经典之作。

创作背景

欧阳修进入政界后,正是北宋王朝开始由盛到衰的时期,社会上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政治上的一些弊端越来越严重,社会危机越来越令人不安。到了仁宗庆历初年,以王伦、李海等为首的人民暴动接踵而起,西夏又侵扰西北边境,屡败宋军。欧阳修、范仲淹等人针对当时的敝政,力图实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机却接二连三地遭到当权派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忧心忡忡,很担心五代惨痛历史即将重演。而宋太祖时薛居正奉命主修的《旧五代史》又"繁猥失实",无助于劝善惩恶。于是自己动手,撰成了七十四卷的《新五代史》。

欧阳修关心国计民生,忧国忧民,倡导革新。他崇尚儒家的尚实致用思想,关心时事,积极入世,坚决反对佛教思想,极力抨击佛教的危害。他有胆有识,奋发上进,为国家和民族想有所作为。欧阳修反对屈辱苟安,不修武备,力主加强战备,改革时政。面对国家和民族面临的危机,欧阳修作此序是为了希望宋朝统治者以史为鉴,告诫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以期引起统治者的警惕。

《五代史伶官传序》写于庆历四年(1044年),当时欧阳修正遭受"庆历新政"失败的打击,被贬为滁州太守。他在政治上的挫折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使他对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欧阳修把《新五代史》中的《伶官传》放在最后一篇,特意为它写了序,用后唐庄宗李存勖由盛转衰的历史教训,暗喻北宋当时的情况,以期引起统治者的警醒。

这篇序言反映了欧阳修"以史为鉴"的思想,他认为通过研究历史上的兴衰成败,可以总结出经验教训,为当代政治提供借鉴。同时也体现了他"文以明道"的创作主张,即文学创作应当有助于阐明治国安邦之道,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和社会功用。

作者简介

欧阳修 (1007-1072)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提倡自然朴实的文风,反对浮华靡丽的六朝骈文和晚唐诗风,对宋代乃至后世的文学发展影响深远。他的散文平易畅达,代表作有《醉翁亭记》、《秋声赋》等;诗歌清新明快;词作温婉含蓄。他还大力提携后进,如苏轼、苏辙等都受到他的赏识和推荐。他还是一位卓越的史学家,主持编纂了《新唐书》,著有《新五代史》等历史著作。

返回欧阳修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