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壮志满怀地向着中原北望,义愤填膺。乘着楼船在白雪皑皑的冬夜渡过瓜洲,骑着战马在秋风萧瑟中征战大散关。曾经许下誓言要在边塞建功立业,如今只能空自许诺,照镜子时已发现双鬓斑白。诸葛亮的《出师表》真是千古流芳,千年以来又有谁能与之相比肩!
《书愤》是陆游晚年的代表作,全诗紧扣一个"愤"字,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既有对往昔抗金岁月的追忆,也有对未能实现收复中原理想的遗憾。全诗气势磅礴,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是陆游爱国诗歌的典范之作。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点明了诗人早年的豪情壮志与现实的对比。"早岁"暗示诗人已经年老,回望过去;"那知世事艰"表明年轻时不谙世事的单纯和理想主义。"中原北望气如山"则写出了诗人对收复中原的强烈心愿,"气如山"形象地表达了他义愤填膺的心情。这一联既是对往事的回忆,也是对现实的对比,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诗人选取了两个最能体现其壮志豪情的画面:一是"楼船夜雪瓜洲渡",描绘了诗人年轻时随军渡江的场景,瓜洲位于长江北岸,是南宋时期的军事要地;二是"铁马秋风大散关",描绘了诗人在边关阻击敌人的战斗场面,大散关是唐宋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这两个画面,一水一陆,一冬一秋,一南一北,构成了完整的战场图景,展现了诗人投身军旅的经历和报国的热情。这一联没有使用一个动词,却通过名词的组合,将边地气氛和战斗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转而抒发诗人暮年的感慨。"塞上长城空自许"说明诗人曾经许下在边塞建功立业的宏愿,但如今只能是空想;"镜中衰鬓已先斑"则点明岁月已逝,青春不再,双鬓已白,壮志难酬。这一联从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转向时间与容颜的对比,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悲愤情绪。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以诸葛亮的《出师表》作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能像诸葛亮那样为国效力的遗憾,以及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出师一表"指诸葛亮的《出师表》,这篇表文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国家的忠诚和对刘备的忠贞不渝;"真名世"说明这篇表文流传后世,成为千古名篇;"千载谁堪伯仲间"则表明诸葛亮的忠贞之志和《出师表》的文学价值都是千古罕见的。这一联既是对历史人物的借鉴,也是对自己抱负的暗喻,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忠诚不渝的心迹。
全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诗人通过回忆往昔的战斗经历,对比现实的无奈处境,表达了一个老年爱国诗人复杂的心路历程。诗中的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一起,既有对未能实现抱负的愤懑,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更有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展现出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坚定的爱国情怀。
《书愤》作于公元1186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天,当时陆游六十一岁,已经罢官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蛰居。这是陆游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他已步入晚年,但对国家的关切之情丝毫未减。
在创作这首诗的前一年(1185年),金国曾派员来宋朝,表面上是通好,实际上是侦察宋朝的军事情况。面对金国的威胁,南宋朝廷主和派当道,对金国的挑衅采取绥靖政策。陆游作为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对这种屈辱的外交政策深感不满,但由于政治上的受挫,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只能在家乡蛰居。
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他曾多次参与军事活动,积极支持北伐。早年曾因支持张浚北伐而被罢官,之后虽几次起用,但主战的政治主张始终未被南宋统治者采纳。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将满腔爱国热情寄托于诗文创作中。
《书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既是诗人对自己过去军旅生活的回忆和总结,也是对当前政治现实的抨击和对自己未能实现抱负的遗憾表达。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诗人的心理状态和政治立场,也是南宋时期爱国知识分子面对国家危亡时的典型心态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