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流芳

入蜀记·节选

陆游 · 南宋 · 散文

十月

二十一日。舟中望石门关,仅通一人行,天下至险也。晚,泊巴东县,江山雄丽,大胜秭归。但井邑极于萧条,邑中才百余户,自令廨而下皆茅茨,了无片瓦。权县事秭归尉右迪功郎王康年、尉兼主簿右迪功郎杜德先来,皆蜀人也。谒寇莱公祠堂,登秋风亭,下临江山。是日重阴微雪,天气,复观亭名,使人怅然,始有流落天涯之叹。遂登双柏堂、白云亭。堂下旧有莱公所植柏,今已槁死。然南山重复,秀丽可爱。白云亭则天下幽奇绝境,群山环拥,层出间见,古木森然,往往二三百年物。栏外双瀑泻石涧中,跳珠溅玉,冷入人骨。其下是为慈溪,奔流与江会。余自吴入楚,行五千余里,过十五州,亭榭之胜无如白云者,而止在县廨听事之后。巴东了无一事,为令者可以寝饭于亭中,其乐无涯,而阙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何哉?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祠旧有乌数百,送客迎舟。

现代汉语译文

十月二十一日。在船上远望石门关,关口只能容一个人通过,真是天下最险要的地方。傍晚,船靠泊在巴东县,这里的江山雄伟秀丽,远胜过秭归。但是县城极其萧条,城中只有一百多户人家,从县衙到普通民居都是茅草房顶,没有一片瓦。代理县事务的秭归县尉右迪功郎王康年、兼任主簿的右迪功郎杜德先前来相迎,他们都是蜀地人。我拜谒了寇莱公的祠堂,登上秋风亭,俯瞰江山。这一天天气阴沉有微雪,再看亭子的名字,令人感到凄凉,开始有了流落天涯的感叹。接着又登上双柏堂和白云亭。堂下原有寇莱公种植的柏树,现在已经枯死了。不过南山重叠,秀丽可爱。白云亭则是天下幽静奇特的绝境,群山环绕,层层叠叠,古树林立,往往有二三百年的树木。栏杆外双瀑布流入石涧中,如同珍珠溅玉,寒气直入骨髓。瀑布下面是慈溪,奔流汇入长江。我从吴地入楚,行程五千多里,经过十五个州,亭台楼阁之胜无过于白云亭,而它仅仅位于县衙听事厅后面。巴东县没有什么事务,当县令的人可以在亭中吃饭睡觉,其乐无穷,但县令空缺往往长达二三年,没有人愿意来补任,为什么呢?

二十三日,经过巫山凝真观,拜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就是世上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堂正对着巫山,山峰高入云霄,山脚直插江中。议论的人说太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这样奇特。但十二峰不能全部看到。

在所见的八九座山峰中,只有神女峰最为秀丽奇峭,适合作为仙人居住的地方。祭祀的史官说:"每年八月十五夜晚月亮明亮时,有丝竹之声,在峰顶来回飘荡,山中的猿猴都鸣叫起来,一直到天亮才渐渐停止。"庙后山腰有一个平旷的石坛。传说夏禹在此见到神女,接受了符书。站在石坛上观看十二峰,宛如屏障。这一天,天空晴朗,四处没有一丝云翳,只有神女峰上有几片白云,像仙鹤翱翔徘徊,长时间不散去,也很奇特。祠堂原来有几百只乌鸦,送别客人迎接船只。

赏析

《入蜀记》是陆游的散文代表作之一,记录了他入蜀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这篇节选描写了他在巴东县和巫山一带的游历,文笔清新自然,描写细腻生动,充分展现了陆游作为一个文学大家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文章以日记体形式记录旅途见闻,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现场感。作者首先描写了石门关的险要,巴东县的地理环境与民生状况,然后详细记述了他游览的景点,如秋风亭、双柏堂、白云亭等,最后着重描写了巫山神女峰的奇特景观。这种按时间顺序记叙的方式,使读者能够跟随作者的脚步,身临其境地感受沿途风光。

在描写手法上,陆游善于运用对比和细节描写。如他将巴东县的江山雄丽与城邑萧条形成对比,既交代了当地的自然风光,又反映了社会现实;在描写白云亭时,他通过"群山环拥,层出间见,古木森然"等细节,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幽静奇特的画面;描写双瀑布时,他用"跳珠溅玉,冷入人骨"的生动比喻,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冰冷的瀑布水。

文章不仅有对景物的客观描述,还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如"是日重阴微雪,天气,复观亭名,使人怅然,始有流落天涯之叹"一句,表达了作者在异乡游历时的孤独和感伤;"巴东了无一事,为令者可以寝饭于亭中,其乐无涯,而阙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何哉?"一句,则流露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此外,文章还融入了不少历史文化内容,如寇莱公祠堂、巫山神女的传说等,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在描写巫山神女峰时,他既追溯了"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的古老传说,又记录了当地人对神女峰的观察和传闻,使文章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具有民俗文化色彩。

总体来说,这篇文章既是一篇游记,记录了作者的旅途见闻;又是一幅风景画,描绘了巴东、巫山一带的自然风光;还是一面镜子,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文笔清新自然,观察细致入微,情感真挚深沉,是古代游记散文的典范之作。

创作背景

《入蜀记》是陆游于南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所作,当时52岁的陆游被任命为夔州通判,从越州(今浙江绍兴)出发,沿长江西上,经楚地入蜀,最终抵达夔州(今重庆奉节一带)。这篇游记详细记录了他在这段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陆游的入蜀之行,既是一次公务旅行,也是一次心灵之旅。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爱国情怀的文人,陆游一直希望能够为国效力,特别是在抗金复国的事业上。然而,由于南宋朝廷的主和政策,他的政治抱负一直未能实现。此次被派往夔州,虽然只是一个通判职位,但对已经年过半百的陆游来说,无疑是一个重新展现才能的机会。

同时,这次旅行也让陆游有机会领略中国西南地区的壮美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长江三峡以其雄奇险峻的自然景观闻名于世,而巴蜀地区又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军事和文化中心,这些都给陆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创作背景上,陆游的《入蜀记》继承了中国古代游记文学的传统,同时也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感悟。这篇作品不仅记录了旅途中的山水风光,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文人心态,展现了陆游作为一个爱国文人的情怀和才识。

作者简介

陆游 (1125-1210)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出生于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陆游一生笔耕不辍,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他被誉为"小杜甫",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范成大、尤袤、陆游)之一。

返回陆游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