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正在夜间读书,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吃惊地听着,说:"奇怪啊!"这声音开始时淅淅沥沥,萧萧飒飒,忽然又奔腾汹涌,好像夜间惊起的波涛,风雨突然来临。它撞击着物体,发出鏦鏦铮铮的声音,像是金属和铁器都在鸣响;又好像是奔赴战场的军队,衔着木枚快速行进,听不到号令声,只听到人马行进的声音。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说:"星星和月亮明亮清澈,银河在天上,只是飒飒地好像有风吹动树叶的声音。"
我说:"很好!这是秋天的声音啊。秋天,在五行中属金,在四时为阴;又象征着兵器,在五行中用金。这就是所谓的天地正气,常常以肃杀为本性。上天对待万物,春天生发,秋天结果,所以在音乐中,商声主管西方的音律,夷则为七月的律调。'商',是伤的意思,万物已经衰老而悲伤;'夷',是诛戮的意思,万物过于繁盛就应当杀伐。"
唉!草木没有感情,有时飘零凋落;人作为有生命的物种,是万物中最有灵性的。无数的忧愁感动着人的心,万千事务劳累着人的形体。内心有所触动,必然会影响精神。更何况想着自己力量所达不到的事,忧虑着自己智慧所不能及的事。多年以来,那些听到的事情,太多了;已经过去而无法追回的事情,怎么能够说得完呢!
这时已经是深夜,我独自坐在空荡的大堂上,抱着未卷起的书卷。童子劝我睡觉,我命令他铺好床铺睡下。秋声渐渐增强,如同逝去的人在追呼;它的怨恨渐渐加深,如同忧愁的人在诉说。我也在半夜醒来,自己感到力不从心,连自己的烦恼都无法排遣,更何况是要排解别人的烦恼呢?
仔细考虑秋声之所以能引起人们感慨的原因,确实有其道理。万物在飘忽不定的声音中,性情安静的人会感到愉悦,性情急躁的人会感到悲哀。悲愁的人,心情不定,不知道自己面临什么境遇;听到秋声,就想要大声哭泣。大概声音能够完全表达人的心情的,没有比秋声更贴切的了。
我常说,对于人来说,声音不如情感真切,情感不如意念真切,而意念所遵循的,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唉!为什么要独自诉说,现在又为什么要诉说呢?
气息的活动影响着万物,万物也回应着气息的变化,感情的波动和摇荡,表现在舞蹈和歌咏中,一旦发泄出来就足够了。况且秋天作为自然现象,对人又有什么呢?!
《秋声赋》是欧阳修的名篇,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著名的抒情小赋。全文以"秋声"为线索,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感悟和体验,展现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艺术表现上,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作者夜间听到的奇特声音,并通过与童子的对话,确认这是"秋声";第二部分从理论上阐述秋天的本质特征及其对万物的影响;第三部分则转向人事,抒发作者自身的感慨和忧愁;第四部分探讨了秋声引起人感怀的原因,点明秋声与人心的关系。
文章首先通过对秋声的细致描绘,营造出一种凄厉肃杀的氛围。"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用对比的手法生动描绘了秋声的变化;"如波涛夜惊"、"又如赴敌之兵"等比喻更是形象地展现了秋声的特点。作者通过对秋声的描写,引出对秋天本质特征的思考,指出秋天代表着肃杀之气,是万物衰败凋零的季节。
在情感表达上,作者将自然界的秋声与人事的悲凉巧妙地结合起来。"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这一对比突出了人作为有灵性的生物,面对无情的自然规律时所产生的思考和感受。"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则直接描述了人世间的忧愁和劳苦,表明作者对人生困境的深刻体验。
文章最后探讨了秋声引起人感怀的原因,认为"性静者为悦,性躁者为哀",人的性情不同,对秋声的感受也不同;而"悲愁之人"听到秋声就会产生共鸣,感到悲痛。这种"声能尽人之心"的观点,表明了秋声与人心情的和谐契合,也揭示了自然与人心的某种微妙联系。
从思想内容上看,《秋声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忧虑和感慨。欧阳修在这篇赋中,借秋声抒发了他对个人命运、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忧虑。作品创作于宋仁宗庆历年间,当时作者正处于政治失意之时,文中流露出的忧思愁绪,既有个人命运的痛苦,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担忧。
在语言风格上,《秋声赋》文辞优美,句式整饬,既有骈文的铺陈排比,又有散文的灵活自然,充分体现了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色。全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感情和思想变得具体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秋声赋》作于北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当时欧阳修43岁,正处于人生和创作的成熟期。这一时期,他的政治生涯经历了起伏。庆历二年(1042年),他与范仲淹等人一起推行新政,但新政仅维持一年多就失败了。范仲淹等人被贬,而欧阳修则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庆历六年,虽然他已经调回朝廷,但政治上依然不得志。
这种政治上的挫折和失意,使欧阳修的思想情感受到了影响。他对社会现实充满忧虑,对人生际遇感到感慨,这些复杂的心情正是《秋声赋》所表达的主要内容。作品以秋声为喻,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和感悟,反映了他在经历政治挫折后的心路历程。
同时,《秋声赋》的创作也与当时的文学思潮有关。北宋初期,文坛上流行靡丽浮华的文风,欧阳修作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主张文章应该表达真情实感,反映现实生活。《秋声赋》正是这种文学主张的体现,它通过描写秋声和抒发感慨,展现了作者的真实情感和对现实的关注。
此外,《秋声赋》也受到了传统文学中"秋兴"主题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秋天常被视为悲凉、衰老的象征,文人常借秋天抒发感慨。从屈原的"悲哉秋之为气也",到杜甫的"自是秋风动,关山唯冷浸",再到李商隐的"荏苒潘郎鬓,萧萧楚客心",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特殊感受。欧阳修的《秋声赋》继承了这一传统,但又有所创新,他不仅描写了秋天的景色和气氛,还深入探讨了秋声引起人感怀的原因,表现出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