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流芳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陆游 · 南宋 · 诗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现代汉语译文

银河遥远地向西南方向坠落,邻家的鸡一次又一次地啼叫。我的壮志因病而几乎消磨殆尽,走出门来搔着头,感慨自己的一生。

绵延万里的大河向东流入大海,高耸入云的高山直上摩天。沦陷区的百姓在金人的统治下泪水都流干了,南望着宋朝王师又过去了一年。

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陆游晚年的爱国诗作,两首诗虽然篇幅短小,但格调高昂,气势雄浑,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期盼。

第一首诗开篇写景,描绘了一幅秋夜将晓的宁静画面。"迢迢天汉西南落"写银河西坠,暗示黎明将至;"喔喔邻鸡一再鸣"写鸡鸣催晓,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然后诗人笔锋一转,从外在景色转向内心感受,"壮志病来消欲尽"表达了诗人虽有报国之志,却因年老体衰而力不从心的无奈;"出门搔首怆平生"进一步写出了诗人步出篱门,搔头叹息,对自己一生未能实现抗金复国理想的感慨。这首诗通过景物描写和心理刻画,表现了诗人复杂的心理状态,既有对自己一生壮志未酬的遗憾,又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第二首诗则更直接地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雄伟,展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豪。后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则转而表达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收复失地的期盼。"遗民"指沦陷区的汉族百姓,"胡尘"指金兵的铁蹄;"南望王师"表明这些百姓一直期待着南宋王师北伐,收复失地。"又一年"三字更是意味深长,表达了百姓期盼多年却仍未实现的痛苦和期待。这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将祖国山河的壮丽与人民的苦难并置,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民族统一的渴望。

从艺术表现上看,这两首诗语言精炼,意境开阔,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第二首中"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名句,将沦陷区百姓的苦难和期盼表达得淋漓尽致,成为千古传诵的爱国诗句。整组诗以个人的感慨起笔,以民族的命运收尾,视野逐渐开阔,情感渐次深化,展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创作背景

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当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罢归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已经四年。尽管过着平静的村居生活,但老人的心却无法平静下来。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事业,却屡遭挫折。早年因支持抗金将领张浚而被罢官,之后虽几次起用,但由于主和派势力强大,他的主战主张始终未能获得朝廷的采纳。尤其是晚年的陆游,眼看着中原沦陷已久,自己的抗金愿望始终未能实现,心中的痛苦和愤慨可想而知。

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这两首诗,抒发了自己的爱国热情和对国家统一的期盼。这组诗成为了陆游爱国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爱国主义精神的经典表达。

作者简介

陆游 (1125-1210)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出生于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陆游一生笔耕不辍,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他被誉为"小杜甫",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范成大、尤袤、陆游)之一。

返回陆游作品集